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读懂中国经济数据

http://www.CRNTT.com   2014-07-30 09:22:34  


 
  在以后年份里,这种情况变得相对好一些,但在某些年份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只是程度上没有差那么多。举例讲,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出口大幅度下滑,记得是掉下来20%左右,对我们的出口产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2007年电力消费增长率是14.4%,2008年降到5.6%;2007年铁路货运量的增长率是9%,2008年降到5.1%,2009年是0.9%。电力和货运是和经济增长关系最直接的两个指标,虽然两者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率下滑,但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在9.6%,2009年是9.2%。在我看来这两年的数据也是偏高的,不太真实。

  我们发现,分析增长数据似乎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实物增长率通常非常高,而GDP的增长率的上升相对缓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一些实物数据增长率有大幅度下降,而GDP的增长率下降的幅度相对比较小。让人感觉我们的统计部门在统计的时候,似乎是做了某种平滑处理,上涨的时候往下修一修,下跌的时候往上修一修,这个处理方式是有益还是无益的呢?我看是无益的。当数据出现大幅度跳动的时候,我们的统计分析人员有时候可能确实很难判断究竟是数据误差,还是实际情况真的发生了大幅度变动,于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把它当做数据误差来进行修正。但是不排除有另外一个可能性,我们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面临行政上的压力。

  1998年朱镕基总理提出目标的是8%,如果当年统计出来增长率是3%、4%,会很难看。国家统计局一直在对统计数据做“挤水分”的工作,挤的时候就存在一些人为因素的空间,有的时候多挤一点,有的时候少挤一点。这就可能导致前面说的结果。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领导人当时可能会高兴一点,统计部门的压力也会轻一点,但对经济决策是很不利的。在数据不真实的情况下,政府领导人容易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而这种不正确的决策容易导致国民经济本身蒙受损失。当然,我们不能把板子都打在统计部门身上,根本原因是某些各级领导人存在过度追求GDP发展的政绩观,这就跟我们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有关。如果考核的东西都和GDP有关,事实上就是在鼓励各级政府追求GDP,有时候甚至是不惜手段,用不正确的手段来虚报数据等等。

  我们一直在讲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也做了很多改变,虽然GDP已经不是唯一的考核指标,但是很多考核指标仍然和GDP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要看你的投资,看你的城市化率,看你就业的情况,多看一些指标应该说有所改进,但是这些指标有很多和GDP有关,投资是直接和GDP相关的,城市化率的存量很难一下子改变,每年城市化率提高多少也是和经济增长相关的一个指标。还有短期的就业也同GDP相关。所以现在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1.关于工业增加值的统计

  在统计里面有两个不同的工业增加值指标。工业统计中有工业增加值,GDP核算也有工业增加值,前者增长率通常比后者高2-3个百分点。原因在哪?在我看来恐怕还是一个挤不挤水份的问题。工业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上是从地方各级取得数据的汇总,而GDP中的工业增加值这部分,它的增长率是经过了所谓“挤水份”,因此就造成了两个指标的差别。

  这个表里面可以看到,从2007年-2013年GDP核算数中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比工业统计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要低2-3个百分点。2007年按照GDP核算,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4.9%,按照工业统计数增加了18.5%,相差明显。现在来看两者的差别小了一些,2013年GDP核算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是7.8%,工业统计增加值增长率是9.7%,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别的。比较而言,我还是更相信GDP核算的工业增长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