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政策理性应对中国经济的艰难时刻

http://www.CRNTT.com   2014-07-29 09:19:04  


 
  大约从去年6月起,西方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个概念,从他们的叙述来看,这个概念大约包括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金融领域去杠杆化,致力调经济结构这么三个内涵。照这个逻辑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即使受到外部冲击,也不可轻易启动刺激计划。决策层尤须保持相当的理性,适度控制财政与货币政策工具的释放。各级各地政府如果撇开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大略不顾,在没有对宏观经济作彻底体检并拿出有效应对药方的情况下,动辄举起投资大旗,注定是次优决策。而这恰是如今中国政府面临的两难:在最讲究约束条件的经济世界里,政府一方面无法容忍经济一味下行,但也极为忌惮过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后遗症,从而导致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既不能不出手,又不能出重手。

  文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艰难命题,并非既有策略组合应对经济下行遭遇边际作用递减所产生的增长疲劳难以修复,而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既定经济方针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由于结构性改革缺位而使得稳增长所采取的相关政策面临太多的约束条件。

  现在面临的问题,实质上是渐进式改革周期业已结束,原先的改革支持者成了巨大的获益者之后,已成了新一轮改革的阻力。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依然强大的旧体制遗产不仅没有得到清除,反而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恐怕难以得到有效遏制,那些投资规模大,见效快的重化工业项目一直是地方政府的偏爱。物质生产部门的扩张效应,使得地方政府始终无法提高提供公共产品的热情,不仅如此,而且政府对于提供公共产品的支出责任还呈现过度下移的趋势。加上利益集团的游说,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急功近利和短期化,致使为了短期的社会稳定而牺牲经济转型的大局。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也仍然不够彻底,尤其是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

  文章指出,其实,克服中国经济改革的瓶颈,思路已经很清楚,无论是减杠杆、去产能还是加强国有资本改革,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还是清理影子银行业务,既是对过往经济增长沉屙的一揽子清理,也是为下一步改革提供相应的政策空间。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增长目标无法如期实现,或者由于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大打折扣,实际上也是增加了经济转型的成本。而中国其实也并不缺能使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活力的微观主体,亦不缺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民间力量,真正欠缺的,是确保经济战略转型的平等竞争环境。例如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应该在消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阻碍――利益集团对于关键领域改革阻碍的基础上,纠正业已被部分扭曲的市场化进程,构建真正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因此,决策层务必在稳步推进减杠杆的同时,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加快构建竞争性市场体系,降低民营资本的投资准入门槛,引导资本流向有效率的经济系统;同时加大对前瞻性技术的投入,有序推进高端制造业走出去,以将中国经济增长建立在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