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郭敬明,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品经理

http://www.CRNTT.com   2014-08-28 14:13:36  


 
  而借助《小时代》、《敢死队》、《熊出没》、《归来》、《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等电影,成立三年号称是第一家“互联网时代电影公司”的乐视影业已经飞速跻身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前三,仅次于华谊兄弟和光线影业,而后者也是张昭一手创办的。

  “其实《小时代》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因为我们用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品经理,就是郭敬明,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导演。这是划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人有这样的胆子、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做电影。”张昭说。

  郭敬明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电影产品经理,其他导演可以吗?有人问道。 “当然可以,但并非所有的导演都愿意当产品经理。”张昭说,“产品经理需要对结果负责,这个结果不是指票房,而是指用户体验。郭敬明是我所有合作过的导演当中,对用户体验最关心的一个,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变成产品经理,而大多数电影导演只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自我表达。”

  从电影导演到产品经理?这确实让作为艺术家(也包括自认为是艺术家)的传统电影人难以接受,但这一逻辑法则从商业角度却无可厚非、天经地义。如果你不是去满足观众的欲望和需求,那就不要怨念观众不为“你的表达”买单。

另一种电影产品逻辑

  贴在《小时代》身上的标签除了“90后”最爱,还有大数据电影、互联网电影和粉丝电影。“《小时代》大概2400万的小说读者,电影里所有的明星加起来粉丝超过了1亿,跨粉丝的影响力大概有十几亿。电影不是放完就完了,《小时代》产生了这么多数据,这就是一个金矿,就看你会不会经营。”张昭表示,能够把电影观众变为粉丝,这与互联网模式的运营密不可分。《小时代》的商业模式上就是流量经济变成粉丝经济,把产业基础构建在用户上,而不是内容上。

  这也就不难解释对于《小时代》为什么会有如此极端化的评价与争论。“被大V骂”和“被小女生爱”的背后是对电影产品理解的不同。电影就是把一个念头通过一些方法变成一种感受,而这个念头源于每个创作者的态度。纵观曾经被广泛传播的、票房收入高的电影,无一不是拥有了当时社会的大众态度,在这一点上,崔健的《一无所有》与今天的《小时代》并无分别。

  面对《小时代》,无论是不屑、鄙夷,还是好奇、痴迷,都是一种态度。你可以不认同《小时代》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态度没有价值,不大众化。而张昭和郭敬明所做的就是用大数据挖掘出这种态度并将它变成电影产品,进而创造商业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小时代》中,深谙年轻一代趣味的郭敬明用都市、俊男、名牌、派对、华服……去编织一个“满足少女一切梦想”的世界。而《小时代》的票房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电影产品逻辑的威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