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56年中国户口往事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12:35:18  


 
到农村去

  “每年的3月8日是我知青生涯的纪念日。因为在1969年的3月8日我离开了上海,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一去就是27年。至今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这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上海家喻户晓的“老娘舅”柏万青,是几十万上海知青之一,回忆自己的经历,她对《新民周刊》记者感慨万千。

  柏万青家兄弟姐妹共五人。她的大弟弟是1967届初中生,小弟弟是1968届初中生,她自己是1968届高中生。按照当时的政策,姐弟三个人都属老三届,都要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农村去,并且户口也要前往农村。

  当时柏万青和她的同学们插队落户有七个地方——安徽、黑龙江、吉林、贵州、云南、江西、内蒙古。“其中江西因为有大米吃是属于照顾的,但我们班江西只有6个指标,在同学推荐中有的推荐我去内蒙古,有的推荐我去江西,到底去哪里始终定不下来。3月3日班主任到我家宣布我去江西,而且8日就要走,时间紧迫,要购买物品准备行装,还得通知远在奉贤的弟弟,家里一下子忙碌起来。”在经过凝重的家庭会议后,1969年3月8日,柏万青到医院告别了正在住院的妈妈,去往了上海老北站,去往了江西农村。

  直到1996年,在江西省资溪县副县长任上,思乡心切的柏万青还是调回了上海,重新拥有了上海户口,放弃官职从静安寺街道宣传科科员开始从头做起。

  陆益龙的统计认为,自196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动员了近4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期间,出于经济的和政治的考虑,政府大力动员广大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一场反城市化运动,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为了减轻城市负担。”离开父母和家乡的知青,被分派到全国各地农村插队落户,在陆益龙看来其实质是“对户口制的强制性调整”,也就是国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暂时减少合法的城市户口,以减轻城镇资源供给的压力。

  知青的下放,造成了一系列的后遗症。

  张庆五说:“‘文革’后因为户口问题上访的就占到了上访总量的三分之一,我们之后的很多工作,都在解决遗留问题。”

哪些是遗留问题呢?

  1990年代初,上海作家叶辛的长篇小说《孽债》,拍摄成电视剧后风靡全国。“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知青回城以后,留在乡间的骨肉血脉却由于户口问题无法解决,久拖成病,成了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当年的知青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可这一社会问题仍未终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