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张云:中美新型关系与“新基辛格主义”

http://www.CRNTT.com   2014-09-26 10:19:04  


基辛格新书:《世界秩序》(World Order)
 
  然而,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中美竟然能够从敌人变成准同盟关系,如果没有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和呼应基辛格主义,中美外交关系革命性转变也不会实现,至少不会那样戏剧性地发生。中美关系实践加上中国近代历史上受到的外国欺凌,使得大多数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可能包括决策实践者)都是“基辛格主义”信者,可能也正因为非意识或感情色彩的“基辛格主义”,才让过去30多年的中美关系多次化险为夷,实现了基本稳定。(与此相比,中日关系则完全不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基辛格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结构稳定,而不是自律性稳定,与此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在避免美苏,中美战争等最坏情形出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则没有真正解决相互之间的战略信任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美俄,美中,以色列与阿拉伯之间的战略互疑仍然如此严重的部分原因。对此,“基辛格主义”的处方是强化各国的国家功能,努力实现力量平衡,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中东因为国家的弱化让宗教以及种族冲突钻空子,对于中国崛起只要控制在不挑战根本的力量平衡框架内就可以避免冲突。
 
新型大国关系不应止于结构稳定
 
  随着中国势力的崛起和亚洲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迅速变化,美国在冷战中建立起来的东亚传统美国中心的双边架构,已经不足以为地区提供持续的稳定秩序。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背景,实际上就是为新的亚洲秩序奠定稳定的基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2年初到访美国时提出相关概念,虽然美国国内开始对中国的这一提法有不同的看法,但现在基本上接受这一定位。2013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的多尼隆在演讲中,说要建立一个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关系的新模式。
 
  今年年初,习近平与奥巴马在海牙见面时,双方确认承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2005年,美国曾经提出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定位,当时的背景仍然是美国占绝对战略优势的情况提出的。2012年的新型大国关系定位则体现了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对更加平等和得到尊重的战略要求变得更为主动。2005年和2012年中美关系的两次战略定位基本上都被双方接受,本身也体现了中美领导人的战略胸怀以及为了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强烈意愿。

  今年以来在海牙,奥巴马说新型关系要建设性地管控分歧。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时特别强调妥善处理分歧,减少摩擦。新型关系按照中国方面的定义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诚然对于中美两个力量对比剧烈变化的大国,如果能够实现基本不冲突不对抗就可算巨大的战略成功,但如果新型关系目标仅限于此,则不得不承认没有超越以往中美关系定位的框架。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曾经说过“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的”,江泽民时期提出的中美关系16字方针等,实际上都体现了中美不对抗的核心内容。新型大国关系现阶段实现不对抗是务实的做法,但如果中长期目标仍然仅限于此就很难说有重大创新。
 
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在于创新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主要需要依靠创新,即创造性思维方式来改变目前对应式地看待中美关系的相对被动局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