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浴火重生”

http://www.CRNTT.com   2015-01-04 09:44:58  


 
  去投资依赖

  文章称,新常态为去除投资依赖症提供了必要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各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动态,来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而揭示新常态的去投资依赖作用。

  可以明显地看到,经历了2008年的暴涨以及随后2009年的暴跌之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趋于稳定,其绝对值保持在小于5%的范围内。鉴于国际环境进一步趋紧和国内出口部门结构调整,研究者一致认为,这种状况今后将长期持续。

  除去净出口,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相仿。考虑到国内消费长期相对稳定且变化缓慢,这样的推论就应当成立:倘若投资增长率下降,中国GDP增长率将随之下降。事实正是如此。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平均26%左右,但是,自2011年缓慢下降之后,在2013年降到18%,2014年上半年更降至16%。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节节下降,中国GDP增长率亦步亦趋,也逐渐降到7%~7.5%之间。

  以上分析表明:投资增长率下降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因。这意味着,如果说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之一,就是改变依赖投资的增长格局,那么,新常态无疑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宏观环境。这正是我们多年孜孜以求的局面。

  挤水分

  文章分析,国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逐渐减弱,还为去除中国经济中的水分,提供了有效途径。

  说到经济增长的水分,人们立即想到的是“虚报”,是统计数据的浮夸。地方政府高报经济成果确是事实,但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并不表现在统计数据的浮夸上。因为,存在着另一类因素,即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漏统”,可能会抵消虚报而有余,从而使得中国经济的实绩可能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还要高一些。基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一个可称为“货币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国民产出通常难以被统计体系及时、全面、准确地捕捉到。有两个大家熟悉的事实可为佐证。其一,中国分别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经济普查,每一次普查之后,统计当局都向上修正了原先的数据,修正幅度接近10%。其二,长达20年来,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高于实际GDP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的态势,换言之,在相当长时期中,中国一直存在规模很大的货币供给找不到对应的去处,用专业术语来说,即中国长期存在大量货币“迷失”现象。实践上,货币迷失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有一部分国民产出未能被及时、准确、全面捕捉到,造成GDP低估;或者,物价上涨的水平被低估了。在现实中,这两类情况都客观存在。

  中国经济中的水分,主要应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寻找。众所周知,投资在当年是内需,它直接被计入经济增长率中。对此,可有两问:其一,年复一年的投资是否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显然,如果投资不能顺利地形成生产能力,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其二,假定投资形成了生产能力,那么,这些生产能力是否被充分动用了?显然,如果生产出的产品因无对应需求而形成积压,或者,因市场需求不足,这些生产能力自形成之日起就没有充分甚至根本就没有发挥过作用,而且是在大量人群收入水平未能提高,从而消费力不足的同时出现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与这种状况对应的经济增长便是水分。毋庸讳言,产能过剩这种水分,已经构成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死荷重”。

  如果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下降无非只是压缩了上述水分,这种减速就值得我们举双手欢迎。而且,不断地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水分,正是提高效益、提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也正是我们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走向发达经济体的必由之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