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谈谈“香港化”

http://www.CRNTT.com   2015-03-17 09:43:10  


 
  政府是土地批租的受益人

  事后我们来复盘,香港的土地制度毫无疑问题是香港高房价(以及因此衍生出来的高生活成本等)的必要条件。在地少人多的背景下,香港政府进一步约束土地供给,加剧了住宅及商业设施的供应不足。香港独特的土地公有制,使得政府成为土地的拥有者,可以通过卖地来获得收入,这个时候,政府成为土地市场的利益中人,很难独立于房地产市场。这时的政府更在意的是每年获得收入的稳定性,而不是房价的高与低及居民获得房产的难度。

  以2012-2013年度为例,香港一般性财政收入为3140亿港币,而在此之外的土地收入为862亿,是一般性财政收入的27.5%。如此大的一笔收入,政府很难淡定的放任其地价的滑落直至土地流拍。香港一直以低税率着称,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政府通过卖地,变相回收了公众的收益。

  当然,土地批租并不必然导致高房价,但土地限量供应造成稀缺,是房价上升的主因。《中英联合声明》中的50公顷限制是一个偶发的外生因素,以此肇始的土地市场紧缺,保证了地价长期上涨,到2002年时,尽管土地流拍,但香港政府并不急于一时,他宁可不卖地,也不让地价跌的太利害。

  土地稀缺如何影响经济自由?

  土地稀缺造成的房价高,原本只会影响地产市场。垄断虽然会影响经济效率,但随着技术进步,总会有创新来冲击垄断企业的地位。如果香港是一个真正的自由放任的地区,显然不用过多的担心垄断。

  但土地的垄断显然是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来改变。政府并不是香港唯一的大地主,新世界、新鸿基、恒基等地产商在1970年代后开始收集“换地权益书”和农地,作土地储备,这些土地可以通过更改土地用途规划进行住宅与商业用地开发,使得他们成为政府之外的地主。据原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统计,截至2009年,仅新鸿基和恒基拥有的可供开发的农地就高达527.7公顷,相当于最近15年香港平均年供地数量的7倍。政府对土地供应的严格管制,使得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只要手里有土地储备,做房地产几乎稳赚不赔。

  问题来了。土地市场垄断,使得几大土地储备的地产商有了的先天优势。在自由放任、在其它领域不限制垄断的经济规制环境中,几大家族企业(及其地产公司)携土地的优势,在住宅建设、商业开发与物业管理上获利,之后运用财力收购其它资产,从公用事业开始,向衣食住行的行业渗透。香港因为面积小,即使餐饮这种竞争性强的行业,也容易形成垄断。以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郭氏三兄弟、吴光正及嘉道理为代表的几大家族企业几乎控制了全港最为重要的商业机构,包括香港唯有的两家电力公司、水务公司、煤气公司、两家绝对垄断的百货公司以及各自为数众多的上百家公司。一个普通人在香港的一天生活,很难避开与这几个家族的公司打交道。

  全香港的相当多数企业与个人充当的是为港府与家族企业打工的角色。能够例外的只有金融业等少数几个行业,涉及到雇员人数少、惠及人群少,与绝大多数香港人的生活是无关的。同时这些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社会资本密集型,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先天因素。而其它行业,在外来人口不停止的情况下,资本侵蚀劳动力的分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在金融机构工作的经理和专业人士收入比过去增加,但同样职位在其它行业例如运输、仓务、零售和贸易则多数收入倒退。较低薪技术、文职、服务业和非生产性工人,普遍薪金停滞和下降。持专上非学位及学位学历的雇员,所得月收入的中位数已分别由1999年的1.6万元及2.3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1.3万元与2.22万元,即10年内间物价上升,市民实际收入下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