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城镇化推动消费增长

http://www.CRNTT.com   2015-03-27 10:24:51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讯/在当前经济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打开内需的主要选择不是投资而是消费。2009年以来,用投资开启内需的结果是带来更严重的过剩,没有生产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走不远。

  中国证券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文章提出,为什么应用城镇化来拉动消费,城镇化又应以什么方式推动,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消费率下降

  文章分析,先看城乡收入差距是怎样抑制了消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务农收入增长缓慢,抑制了农民消费。长期以来,农民家庭收入的主源是农业。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新千年之初还占一半以上,但到2012年已下降到3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占比下降,不是由于农业生产停滞,也不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提高过慢,因为自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已出现“11连增”,而新千年以来,农业PPI的年均增长率是同期CPI的3倍和工业PPI的5倍。农民务农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投入增长率显着超出了产出增长率。2001-2012年,农业现价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3%,这个水平几乎追上了同期的现价GDP增长率,但同期农业物耗年均增长率高达12.2%,所以同期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7.9%,是农业物耗的高增长吃掉了务农纯收入。如果不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支持了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如果不是2008年起农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务农收入,就不会有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速的局面出现。

  第二,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挣钱却不在城市消费,直接压低了消费率。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家计调查,当年城市居民消费率是68%,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率是55%,二者相差13个百分点。典型调查说明,打工农民的消费率只有40%,打工收入主要是带回农村。那我们就可以算一笔账:根据统计局数据,目前全国有2.7亿农民工,他们的平均工资在月薪3000元左右,而他们在城市的消费率是40%,则每年农民工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现金收入总额应在5.8万亿元左右。再按农村居民消费率55%计算,应该有2.6万亿元形成了储蓄。但是因为2.7亿打工农民基本不在农村消费,因此由农民打工收入所形成的储蓄总金额在3.5万亿元,应该不算高估。

  2007-2013年,中国的储蓄率也即资本形成率从41.6%升至47.8%,储蓄率的上升速度比2001-2007年加快了14%,正是从2008年开始,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增速开始加快,并从2013年开始,首次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第一大来源。恐怕很少有人把近年来国民储蓄率的加速增长,与农民打工收入增速提升联系起来看,但我认为这二者的联系不仅存在,而且明显。我们可以再算一笔账:农民打工收入转化成总储蓄的这3.5万亿元,占了2013年国内总支出的6个百分点,正是2008年以来储蓄率上升的百分点幅度,而若是加在消费上,则2013年的居民消费率就可以从36%回升至42%,是2003年的居民消费率水平。

  新千年以来,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掉到2013年的49.8%,其间政府消费率只下降2.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率从46.6%掉到36.2%,下降10个多百分点。如果是因为农民的储蓄行为压低了6个百分点的居民消费率,则城镇化滞后所导致的消费率下降,就是新千年以来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应是产权体制改变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从这个角度看,由推动城镇化引起的消费率回升,也只会使总储蓄率从目前的47.8%下降到41.6%,水平还是较高。实际上,即便今后把体制因素所造成的消费率降低也解决了,储蓄率仍会在新千年之始35%的水平,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已足够。储蓄率与消费率应保持合理比例最好,而衡量合理比例的尺度,就是产能可以充分利用,产品没有积压剩余。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