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预示着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5-09-08 07:21:53  


 
  谁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推手

  文章分析,对于8月以来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而这些解释,都不同程度面临挑战。

  之所以对全球市场动荡给不出完整解释,原因在于忽视了交易制度这一重要参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负利率政策成为发达经济体的普遍选择,并带动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采取类似货币政策,以保持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而负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发新债还旧债,这意味着实行负利率政策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希腊化”了。尽管这一政策能支持金融市场的阶段性繁荣,但一旦出现美元加息这样的重要拐点,金融市场就必须重新调整估值,从而出现动荡。以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为代表的刺激性市场政策,是导致全球市场出现动荡的重要成因。就此而言,指责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是不客观的。

  中国是较早退出刺激性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这并没有导致中国经济基本面恶化。但中国也有自身的市场制度问题。A股出现大幅下跌,不仅源自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更与股市交易制度不完善有关。

  大股东违规减持,讲故事炒股价畅行无阻,救市缺乏战略思维,灰色利益输送链条难以斩断等等,增加了股市企稳的成本降低了救市效率,同时持续动摇了市场信心。

  可以说,发达经济体“希腊化”式的市场政策过于激进,新兴经济体市场交易制度过于滞后,放大了经济基本面的一些负面消息,共同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因此,能否以较平稳的方式改善市场制度,是当前稳定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命题,而这一命题,需要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共同解答。

  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文章指出,中国是此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主角之一,各种版本的“中国故事”被反覆演绎。6月中旬以来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让外界多了一些质疑,9月1日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创3年来新低。同时,8月财新制造业PMI终值为47.3,连续6个月低于50。市场不振、先行景气指数低迷,要求中国给出更明确的政策指引,这既是恢复金融市场信心的需要,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需要。

  给出更明确的政策指引,首先需要着手改善市场交易制度。改善市场交易制度,必须明确政府主要担当纠错者角色,让市场担当价格发现者和资源配置者角色,二者不可偏废,不可互相替代。尽管从目前的交易制度设计看,这二者很难平衡,但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找到平衡点,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其次,需要通过改善经济基本面提振金融市场信心。目前由于出现了美元回流和兑换潮,结售汇大幅下降,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对此,需要持续实施定向宽松和普遍宽松的灵活货币政策,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不仅应通过国企的并购重组增强其竞争力,还应积极实施有力度的减税政策,让市场主体得到普惠式政策关怀,激活实体经济活力。一旦实体经济焕发活力,不仅地方债务问题将可缓解,股市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也将因之夯实。

  再次,需要强化与国际金融市场连通管道的监管机制。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通管道,不仅包括半放开的资本项目,还包括基本处于监管之外的地下钱庄。在国际金融市场反覆震荡之时,有必要审慎确定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避免在追求本币国际化的同时,付出资本大规模外流的巨大代价。在这方面,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放开资本项目后出现的乱象提供了前车之鉴。与此同时,需要堵住地下钱庄的风险敞口,防止监管外资本大规模出入引发市场动荡。

  而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稳增长”与“促改革”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稳增长”不代表恢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管理模式,“促改革”仍是让中国经济持续保持活力的主要源头,也只有通过整体、协调性的深化改革,才能找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模式,从而让金融市场找到压舱石,避免市场闪崩扩大成系统性危机。就此而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对中国最大的预示不是危机的到来,而是革弊鼎新的急迫性。革弊鼎新,就是对质疑中国的声音的最好回答,同时决定着能否降低金融市场动荡的频率、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决定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未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