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化解产能过剩需力避“零和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6-04-15 07:13:07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2016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有五个,其中关键的是去库存和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与去库存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所区别。长期来看,中国许多传统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世界规模第一。尽管可以争议说这个规模如果按人均水平算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是不能以此作为不去产能的理由。因为衡量产能是否平衡的关键不是人均水平及其国际比较,而是现实购买力需求。而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的20%-30%左右生产能力闲置过剩已经说明了供给远超需求。

  人民论坛网刊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文章表示,短期来看,传统产业如果不发生需求短缺,其库存不会很大,更不会大量积压。只有当产能严重过剩时,才会造成库存持续积压。库存积压是果,产能过剩是因;去库存是治标,去产能才是治本。2016年的结构调整任务是治标先治本,标本兼治。

  一、去产能的传统政策具有局限性

  文章分析,第一,用行政手段压产能,出现零和博弈局面。一是政策缺乏相应的操作细则,效果大打折扣。以钢铁产业为例,此前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对于产能落后且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通过 “关停并转”等措施逐步予以淘汰,集中优势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循环型钢铁企业,并实行严格问责制。众多中小企业为避免被强制“关停并转”的宿命,只能通过自身的联合重组求得一线生机。重组更多的是出于规避国家调控的动机,各企业之间人事、财务和经营管理都完全独立,缺乏配套统一的规章制度,民营企业各自为政的经营现状令所谓的重组并购名存实亡。

  二是去产能的地方动力不足。只有中央去产能的积极性而无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产业合理整合。传统产业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地方政府出于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政绩、社会稳定和税收、就业等方面考量,在面临中小企业“关停并转”的重大决择时,往往向大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其承担起兼并重组中小企业的任务。大型企业在地方政府干预下,吸收重组中小企业后,缺乏改造和提升中小企业落后产能的动力,造成企业之间整而不合,运营效率低下。

  三是产业重组目标缺乏量化要求,考核不严格。如按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文件要求,钢铁企业间的重组并购应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资源整合为最终目的,通过财政、税收、环保、土地、信贷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合理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和钢铁产业整体的节能减排水平。但实际上,我国钢铁产业的重组并购与产能优化和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相距甚远。

  第二,通过传统金融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渐遇瓶颈。数据表明,中国产能过剩行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程度普遍远低于整体水平。据统计,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债券发行人货币资金/短期债务指标位于最低区间0-0.2的占比为32.3%,较信用债发行人整体高出17个百分点;位于次低区间0.2-0.4的发行人占比为44.3%,较信用债发行人整体高出11个百分点。由于过剩行业内的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严重下降,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层出不穷和刚性兑付规则的打破,产能过剩企业再难以继续使用金融杠杆推进企业重组和落后产能淘汰。

  第三,通过需求端化解过剩产能已面临极限。从内需方面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自2008年经历多轮非理性扩张后,潜力已经释放殆尽。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聚集的今天,三四线城市地产库存压力空前,房地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将日益减弱。本来传统产业的振兴看好新一轮城镇化,然而房地产巨大库存和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持续降低,中断了这个期盼。

  二、探寻化解产能过剩新思路

  文章提出,第一,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逐步转移过剩产能。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占据绝大多数,这些国家近年来基础建设相对发达经济体更为落后,且经济增速也因硬件不足而明显放缓。对于这些国家,中国可以凭借自身在基建领域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将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和船舶等与基建相关的过剩产业逐步转移。另一方面,中国所拥有的产品、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也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来看,中国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可凭借“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转移:一是将国内过剩产品通过对外贸易销售到沿线国家,二是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在沿线国家建厂,实行成套设备整体转移,并将配套产业和设备同步转移,形成产能、资本、技术、标准立体化综合转移。

  第二,强化供给侧管理,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激活闲置产能。中国的产能过剩行业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低端化和无序化,这在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都广泛存在,其原因固然有产业链全球化分工造成的“低端锁定”效应,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更新产能动力不足。因此,中国要真正化解过剩产能,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手段消除内生的产业升级障碍,使产能过剩行业率先完成升级转型,通过供给端发力来突破产能困境。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