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振兴东北——办法总比困难多

http://www.CRNTT.com   2016-08-26 07:12:47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东北三省最近两年经济表现均在全国各地区垫底,如2015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0%,吉林为6.5%,黑龙江为5.7%,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也显示,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分别是-1%、6.7%和5.7%。虽较一季度均有所回升,但与去年相比,黑龙江和吉林变化不大,辽宁却落入负增长区间。此番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有人据此认为2004年开始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下简称“东北振兴战略”)已遭失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又在唱衰东北。

  环球时报发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张新文章分析,应当如何客观地全面地看待东北经济当下的困境?又当如何积极地有效地应对振兴东北面临的难题?

 “振兴东北失败论”过于片面

  文章认为,首先,应从多个视角看待东北经济的现状。东北地区目前确实处在增长困局之中,但很少有人看到,2013年以来,辽宁和黑龙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28.6%和11.1%,而经济增长未出现负增长,已属来之不易,表明仍具有内在的经济活力和动力;与此同时,两省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仍在增长,相对2013年,两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8.0%和16.9%,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5.0%和11.3%,更是高于经济增长率。只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在改善,就不能视为东北振兴失败。确切地讲,只能说东北振兴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企望速胜,更何况一个地区发展受到制约或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当换位思维,从东北人民和干部的视角出发,为他们破解发展难题,出谋划策。

  其次,需从全球视野审视东北经济面临的困难。东北经济的困局也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困局的一个缩影。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是长期偏重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型和企业转型相对缓慢,只要国内外大宗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可预”“不可控”的“外部冲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结构性下行。这种情形并非东北特有,从全球观之,大宗商品全球价格下跌后,凡是主要依赖全球性、可贸易原材料的国家,如俄罗斯、沙特、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甚至加拿大、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率都出现大幅下滑,其中2015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3.85%,俄罗斯为-3.73%,委内瑞拉为-5.7%,阿根廷为0.5%,加拿大为1.1%,澳大利亚为2.26%。这就是说,东北困境其实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恶性现象。的确,对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成也在汝,败也在汝。这就是为什么东北地区更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突破东北困局的根本出路。

  再次,需从辩证角度看待东北经济转型的契机。过去几轮“东北困局”都与过剩产能有关,虽然之后市场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上升缓解了当时的困境,但客观上也拖延了东北地区的战略转型。当前的“新常态”反而有利于倒逼东北加快转型的步伐。事实上,东北地区电商和服务业等领域增长很快,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产值增长都在10%以上,只是因为传统工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比重太大,这些行业还未成为拉动整个经济新的火车头。

  因此,根据经济增长率指标,就判断东北振兴失败的论点过于片面。近十多年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指标均有所上升,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等也取得了相当成绩,即使是经济增长率最低的辽宁,也进入了人均GDP“一万美元俱乐部”,而在十年前的2005年只有2367美元,属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与全国、甚至在不同行业和区域内部相比,东北地区分化比较明显、困难比较突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如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传统工业比重下降、新兴工业比重上升,其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转型速度还是滞后于北京、上海及其他一些东部地区。这就需要多给东北一些时间、多创造一些机会,鼓励而不是嘲弄、帮助而不是贬低这些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和转型。我们也相信,东北转型将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效。

  充分把握外部机遇、激发内部活力

  文章表示,“东北困局”表面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深层次原因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受外部因素影响过深,另一方面发展动力不足,长期体制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一轮的东北振兴规划不仅延续2004年以来的主线和目标,还要更加注重把握外部的发展机遇、激发内部的改革活力。

  其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创造内外开放优势,拓展东北发展经济空间。东北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全国以及东北亚做到了交通地理“互联”,还需要加快实现经济产业市场“互通”。“十三五”时期,中国已经提出“4+3”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即以三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路一带”和长江经济带)为支撑,四大经济板块(东、中、西、东北)相互贯通、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东北可以更好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自己独特地理优势,占据未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大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以京津冀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利用国内、国际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内一体化、区域外一体化、国际一体化,尤其是建设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三大经济体的国家合作平台,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创新增长。

  其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打造先发优势,提高振兴东北增长潜力。国家发改委近期提出东北振兴规划方案,明确2016年至2018年的137项重大任务,还提出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领域127项重大项目。这将有助于提高东北的发展潜力、降低发展成本,尤其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更有利于东北利用基础设施溢出效应、技术应用溢出效应,使得东北地区更有效地吸引各类人才包括国际人才,培育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先发优势,使创新真正成为东北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三,激发内部活力,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将深入实施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明确了加快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还必须加大市场化改革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市场的“契约文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思维,培养市场竞争文化,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开展和积极鼓励创业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组织实施好若干重大民生工程。

  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要打一场持久战

  文章指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至少在20年以上的时间(2006-2025年),因此对东北未来一段时期的较低增速要保持足够耐心。困境考验改革的耐性,但更考验解决困难的决心和方法,国家和人民是振兴东北最重要的条件。

  国家支持是东北振兴的坚强后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东北三省调研,他明确提出,“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为此,国务院等发布了一系列针对东北地区的重要文件,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针对东北的具体问题,正在制定和部署新一轮的振兴规划,出台更具针对性、更有实用性的支持措施,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支持和推动东北地区通过改革和开放来重振雄风。

  人民创新是东北振兴的根本动力。东北不仅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从国际视角看,还相当于一个世界大国人口体、经济体。2015年东北的总人口规模达到了1.09亿人,这是东北振兴的根本动力,也是东北振兴的直接受益者。根据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据来看,东北总人口已经超过世界第十三位的大国(菲律宾1.01亿人),GDP(汇率法)总量达到8693亿美元,相当于菲律宾GDP总量(2920亿美元)的近3倍,人均GDP 7975美元,也相当于菲律宾3倍(2875美元)。我们相信,东北1.09亿人民谋发展、谋创新、谋创业的积极性和潜力,再加上全国13亿人民同心合力相助,一定能推动东北再次振兴。那种对东北振兴持有停滞的论点、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只有坚持发展的论点、乐观的观点、大有作为的观点,才是看待东北振兴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