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中评现场:“两岸一家亲论坛”成果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7-12-30 00:14:40  


宁波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启明(中评社 林艶摄)
 
  第三,辩证探讨了台湾经济的回暖问题。2017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上修为2.58%,远高于马英九时代的保1、保2目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台湾经济真正好转,而这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是否是蔡当局“新经济政策”、“新南向政策”的效果?王建民研究员提出,台湾经济好转主要是受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回暖的大气候影响。虽然台湾经济与自己比是增长了,但在亚洲四小龙中仍然是倒数第一,也没有赶上亚洲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台湾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民生的改善,让岛内民众“无感”。蔡当局的空想经济政策给民众带来新的痛苦。庞建国教授梳理了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因,提出对大陆出口增长是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大陆只要把自己发展好,加强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台湾企业只有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才能牢牢地把自己嵌在大陆产业链上。

  第四,更理性、务实地看待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青年是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推动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是中央对台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设立了53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但邓启明教授对台湾在校青年和台湾社会青年的分类调查却发现,愿意到大陆创业的比例不到50%,明确表示不愿意到大陆创业的比例近20%。不愿意来的主要原因是“对大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不了解”和“缺乏人脉”。未来,政策应更着力于: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往来,让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能够到大陆走走看看;多方位加强对政策的宣传与贯彻,特别要注重用新媒体、用台湾青年易于接受的渠道进行宣传。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台湾青年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客观上存在差异,政策实施也存在“中央热、地方冷”的不同步,再加上创业本身也有风险,所以刘澈元教授提出要加强对台湾青年创业的风险防范管控,适时建立退出机制,以免产生负面效果。林士凯博士也以台湾两岸经营者俱乐部在推动台湾青年创业的实际工作为例,提出人脉、环境、资金是台湾青年创业的必备要素。

  第五,持续关注台资企业发展问题。台资企业是两岸经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纽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核心元素。长期以来,大陆都高度重视台资企业的发展。但由于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台资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因此,要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其中关键一点是如何让在地台资企业能够有越来越来好的发展。我认为,台资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打铁还要自身硬”。台资企业既要,也要善于把握大陆发展的新机遇。苏美祥研究员从十九大报告中“大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等为台资企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桑登平教授建议运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区域内更多台资企业集聚,使台资企业构成完整产业链,实现区域台资经济一体化。当然,大陆在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同时,坚决反对有的台商到大陆赚钱,回台湾后却支持“台独分裂”,绝不姑息“绿色”台商。那么,如何界定“绿色”台商、客观、准确地辨识大陆台资企业的政治立场,难度极大。杨仁飞研究员分析了2016年台湾前500家营利事业向不同政党“立委”捐赠政治献金的情况,其中涉及到了在大陆投资的台企向民进党、时代力量的立委捐款,我想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进展。

  第六,探索两岸次区域合作模式。基于两岸关系复杂、严峻,整体性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难度颇大。可行性路径是先在局部区域开展热点合作,然后逐步拓展。在目前两岸次区域的合作模式中,夏金合作是最具可行性的。刘登钟教授发现小三通成为两岸人民往来的黄金通道,提出未来“厦金不要门”的合作愿景。

  两岸一家亲论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南师范大学、中评智库基金会共同主办,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台声杂志社、闽南师范大学台商研究中心、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为承办单位,论坛主题为“十九大精神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机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