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台湾人心理倾向剖析

http://www.CRNTT.com   2021-01-24 00:04:32  


 
  注释:

  〔1〕郑鸿生:《台湾 的 认 同 问 题 与 世 代 差 异》,知 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09600/answer/23097871。

  〔2〕在大陆公布31项惠台措施,以及美国通过“台湾旅行法”后,2018年3月TVBS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民众对中美日韩印象民调”显示,在政府印象方面,台湾民众对日本政府印象最好达62%,相较于2012年的调查结果,从37%猛增两成多;对美国政府印象好的有39%,同时有36%印象不好;对于韩国政府印象好的有29%,不好的有 45%;而对大陆政府印象好的仅有22%,略增两个百分点,印象不好的有57%。对日本人民印象好的高达77%,增加一成以上;对美国人民印象好的有 59%,对韩国人民印象好的有41%,而对大陆人民印象好的仅为 26%,但比2012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一成多。对四地商品的印象,88%的台湾民众对“日本制”印象好;对美国商品印象好的有 63%,有47%的台湾民众对韩国商品印象好,而对大陆制商品印象好的仅有12%,但比2012年的调查增加6个百分点。对大陆制商品印象不好的有 74%,比2012年的调查结果降低一成以上。对“移民目的地”的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众最想移民日本,最想移民美国的18%,最想移民大陆的有 10%,最想移民韩国的有2%。最不想移民的地方,42%民众最不想移民大陆,29%最不想移民韩国,12%最不想移民美国,最不想移民日本的最低仅为 4%。从这一民调中,“亲美哈日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2020年5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最新民调结果发现,总体上台湾有68%的人对美国有好感,有35%的人对中国大陆有好感;85%的台湾人支持与美国加强经济联系,52%支持与大陆加强经济联系;79%的台湾人支持加强与美国的政治关系,36%支持加强与大陆的政治关系。对美国有好感、主张政治上靠近美国的受访者基本上是对大陆有好感并主张加强与大陆政治关系的受访者的两倍。可以看出“亲美远陆”的趋势。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总结报告指出,这个结果部分与台湾人的政治立场和身份认同有关。那些倾向于民进党的人,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人,对加强与美国关系而不与北京加强关系的比例要大得多。对美对陆态度的党派立场差异明显。倾向民进党的人82%对美国有好感,只有14%对中国大陆有好感;倾向于民进党的人,只有24%支持与大陆建立更密切的经济关系,支持建立更密切政治关系的更只有12%。倾向于国民党的人,57%对美国有好感,66%对中国大陆有好感;倾向国民党的人83%支持与大陆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支持建立更密切政治关系的国民党人也占70%。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的受访者,75%对美国有好感,只有23%对中国大陆有好感;他们支持与大陆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比例分别为37%和22%。而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受访者,56%对美国有好感,57%对中国大陆有好感;他们支持与大陆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比例分别达到81%和62%。分年龄看,台湾年轻人“亲美远陆”的倾向更明显。即便在两党分歧相对较小的经济关系方面,18岁到29岁的台湾年轻人,89%支持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只有39%支持与大陆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而50岁以上的台湾人,支持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的占79%,但支持与大陆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的也占55%。对于美国的好感度,以及主张与美国建立更密切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支持度,基本上不分年龄和党派,在台湾获得普遍的支持。根据这份民调,倾向民进党的人更亲美。比如对美国有好感的民进党人占82%,但国民党人为57%。主张与美国建立更密切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民进党人都占9成以上,而国民党人持这种主张的占7成以上。该调查还显示台湾人对美国的正面观感与日本相当。参见《美国最新民调显示台湾人“亲美远陆”趋势》,中评网2020年5月21日,http://www.crntt.com/doc/254_14730_105764869_1_0513085247.html。

  〔4〕邹振东:《台湾舆论发展变化的历史拐点及趋势》,《台湾研究》2006年第3期。

  〔5〕南方朔:《捉狂下的兴叹》,三民书局,1991,代序第6页。

  〔6〕虞义辉语,转引自陈孔立《两岸隔绝的历史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7〕2009年台湾《远见》民调中心与大陆零点研究谘询集团于2009年5月同时进行的“2009两岸民众价值观关键调查”《民众互望:“一家人”还是“生意伙伴”?》,在这项大型民调中,对“两岸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两岸民众的答案呈现极大差异。53.6%的台湾人认为大陆人是“生意伙伴”,占最高比例;39.1%的大陆人认为台湾人是“家人”,13.2%的大陆人是他们的“亲戚”,是十分亲密的亲友关系。《远见》的分析认为,这显示超过100万台商在大陆做生意比较务实。台湾民众也显得很有“共识”,他们并不希望和对岸关系太过“亲密”,过半数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最好的状态是维持经济方面紧密互动,再亲密的话也只能做到朋友一级,至于当作“家人”、“亲戚”的比率都低于10%。对认为两岸人民是“生意伙伴”的台湾人进行年龄层分析,发现持此观点的50岁以下台湾民众超过一半,18-29岁的台湾人选择此项的比例高达77.23%。这说明越年轻的台湾人对两岸关系越务实,当然也越缺乏亲情。

  〔8〕《我爱台湾003:台湾人为何哈日不哈陆呢?》,转引自“羿裸世界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98bb40100z9ct.html。

  〔9〕龙应台:《文明的力量》,龙应台北京大学演讲。

  〔10〕到尾:《台湾人为什么哈日不哈陆》,http://www.yaoq.net/thread-1058123-1-358.html。

  〔11〕龙应台讲到自己曾经的“海棠叶大中国梦”如何过渡到“台湾梦”:“1952年生在台湾的我,还有我前后几代人,还真的是在‘中国梦’里长大的”,然而当1970年代台湾历史性地失去“中国”代表权之后,“台湾人就一块儿从大梦慢慢转到小梦(台湾梦)的路上来了”。龙应台曾经以一个简单的事例说明过这一问题。她举例某国际学术会议,因为主办国家不承认台湾的存在,因此在会议的正式安排中台湾来的作家根本没有一席之地。她坦言,即便这个学者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极有好感的台湾人,只要碰到这样的事情,他(她)往往容易对中国产生排斥心理。“当台湾人看到国际大场面时,我们只能亮出‘中华台北梅花旗’,而不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时,不管我们多努力去得金牌,都没有用时,我们那个心酸哦……”龙应台:《文明的力量》,龙应台北京大学演讲。

  〔12〕这些事件包括诸如2006年世界青少年运动会“抢旗风波”、2009年高雄世运会旗帜事件、2010年东京电影节大陆代表团退赛事件、2013年歌手张悬挥旗事件、2016年周子瑜事件、第55届金马奖傅榆涉独事件,以及频繁发生的涉及体育竞技赛事的对抗博弈事件等等。

  〔13〕南方朔:《捉狂下的兴叹》,三民书局,1991,第9页。

  〔14〕南方朔:《捉狂下的兴叹》,三民书局,1991,第10页。

  〔15〕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第四节“台湾地区的留学教育概况”,中华励志网,http://www.zhlzw.com/ls/wh036/30.html。

  〔16〕郑鸿生曾经谈及1960年代反共亲美的文化氛围:“欧美青年那时对既有体制的造反行动如反越战、民权、嬉皮、摇滚乐及新潮电影等,大量传入。总部设在香港的美国政府的宣传机构今日世界出版社,除了发行《今日世界》月刊外,还出版了大量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中文图书,影响一整代知识青年。台湾的文艺青年在经过‘文艺复兴’洗礼的同时,也如饥似渴地接受全球青年造反风潮的感染。加上台湾是美国围堵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前哨,驻台美军与来台休假的越战美军也带来一番美式风光。除了美国新闻处图书室成了学生朝圣之地外,全部英语广播的美军电台更是大家聆听上国之音的重要频道,而其中有不少是带着叛逆因数的西洋流行音乐节目。因此欧美青年运动除了带来政治方面如反越战与民权运动的冲击之外,还有着文化方面的深远影响,经由音乐、书刊、影像的传布,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从花童、嬉皮、摇滚乐到嗑药等等思潮,也感染了那个年代的台湾知识圈。这是来自盟邦上国而能穿透管制的一些文化左翼因素。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式的‘现代化’在年轻人心目中也戴上了神圣光环,以美国为标杆的全球化思想基石‘现代化理论’,透过今日世界社的出版品,在台湾的知识圈大量传布。”参见郑鸿生:《台湾的认同问题与世代差异》,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09600/answer/23097871。

  〔17〕南方朔着:《捉狂下的兴叹》,三民书局,1991,第218-219页。

  〔18〕南方朔着:《捉狂下的兴叹》,三民书局,1991,第218-219页。

  〔19〕阿盛:《秀才楼五更鼓》,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第40页。

  〔20〕哈日文化的盛行,逐渐地催生出一个词汇——“哈日族”,这一词汇一出现,即用来指这类崇拜、复制日本流行文化的台湾青少年族群,这群人从生活、娱乐、思想上,大量地从日本文化中吸取养分。粗浅的“哈日族”是以外表来哈日,会在西门町这个哈日大本营大量购买日本最流行的服饰、配件、手机吊饰等等,让自己看起来很“日本”,同时也参考日本的时尚杂志,学日本人化妆。“哈日族”在日常口语中也会夹杂大量日文常见语汇。还有一类较为深刻的“哈日族”一般称之为“知日派”,他们的日文能力大多很强,通常会从较严肃的领域来复制、内化日本文化与精神,他们会定期去日本旅游(两地互免签证,更加促进了两地人民旅游的便利),喜欢“泡汤”(泡温泉)、阅读日本书籍报刊等,还会主动瞭解日本的政治、经济议题。这种定期去日本旅游的习惯,又反过来形成一种动力,促进两地民间的情感联系,拉近彼此的距离。

  〔21〕哈日杏子:《我得了哈日症》,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扉页。

  〔22〕哈日杏子:《我得了哈日症》,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第173页。

  〔23〕参见陈绍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5,第96-97。

  〔24〕参见王建民:《台湾社会“颂殖恋殖”现象及其原因初探》,《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7月号,总第259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