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金融全球风险 多维度化解

http://www.CRNTT.com   2021-08-27 00:13:57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去杠杆”并将其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2018年再提“结构性去杠杆”并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学者认为,快速去杠杆将导致非金融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从而引发企业衰退甚至破产,致使实体经济衰退,进而反作用于整个金融行业,加剧商业银行脆弱性。金融杠杆、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三者形成了一个均衡三角关系,金融杠杆波动程度过大不仅降低经济增速,也会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

  2015年国际外汇市场显现出人民币汇率波动,同年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金融风险形势凸显。习近平总书记谈及防范金融风险时,提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说明》谈到: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④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球应对与地区反制

  1. 美国刺激经济转移通胀负面成本

  美国拜登政府此轮空前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在降低失业率、提振经济的同时,也让美国社会掉入了死循环,政府支出的副产品是挤出效应,潜伏着下一轮经济危机,更为悲观的是,量化宽松并未如期带来消费增长,而是带来了事与愿违的储蓄率提升,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将债务货币化,本意是将刺激出的积极效果留在美国国内,让全球社会来承担经济刺激带来的负面成本,美元信誉与美元霸权从而必然是饮鸩止渴,自我削弱。全球结构性通胀的长期存在,已经给全球社会和国际金融安全加大了风险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凸显。这对中国如何通过双循环格局抵制美元冲击力带来的溢出效应,带来了挑战,在双循环战略的宏观架构下,美元的负面效应对中国国内经济仍存惯性冲击力,微观层面仍存局部金融风险。

  美元作为全球霸权主义政治工具与财富分配的话语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拒绝使用美元支付,进而摆脱美元-能源-商品-服务-美元的循环模式,美元向全世界输出通胀的同时,储备和使用美元的国家、企业、个人都随时面临连带风险。

  制度型的开放意味着要积极对接当今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从而必然要对接与贸易往来如影随形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向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经济治理中国能够被绝大多数经济体所共同接受、认可的规则和方向看齐,同时还要以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对冲反向的金融冲击力。

  与美国相比,中国制造业规模更大,对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具有更高需求,从而对相应匹配的人民币汇率稳固具有更高期待,这也符合国际社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期盼。今天中国大力推动国际自贸区建设,既需要贸易、投资的结合,也需要金融、海关的配套管理。自贸区建设从以往的在岸业务向在岸、离岸业务功能同步发展发生了转变,这对于离岸人民币的金融稳定性要求也就产生了更高要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