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从阿富汗看国际关系格局三维度

http://www.CRNTT.com   2021-10-31 00:03:30  


 
  最后,阿富汗局势如何影响周边地区的战略态势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如何与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友好相处?塔利班能否遵守诺言,切割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关系,严防阿富汗成为威胁周边地区的跳板?塔利班要求参加“一带一路”并说中国是其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国如何回应?

  这些问题不好回答。目前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我们观察问题往往是单向度和扁平化的,因而难以触及事物的本质。正确的姿态是,观察国际关系格局应该是多维度和立体化的,这样才能从多个侧面接触事物的本体,寻求正确的答案。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经济全球化和意识形态斗争这三个维度分析阿富汗局势带来的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为读者呈现自己的近期思考。

  一、陆权与海权的地缘政治二元性

  威斯伐利亚体系形成后,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而地缘政治也是民族国家制订对外政策的主要出发点。①尽管当前国际关系维度的增多,核武器、气候变化甚至全球公共卫生也出现在外交政策的议事日程中,但基于地缘政治的权力获取仍然是各国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纵观历史,地缘政治权力的追逐无外乎两种方式,战争和商业。战争是一个国家通过对异族的血腥征服,割让土地,掠夺财富,进而增加本国的势力范围。商业则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重商主义方式,通过卖多买少获得贸易顺差,增加本国的贵重金属的储备。②

  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美苏及其两大阵营的对垒,意识形态超越地缘政治成为主要国家对外政策优先考虑的因素。冷战终结后,国际关系格局从两极转向一超多极,美国依然一家独大,而中国意外地成为世界老二。中国在地理上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西部深入欧亚大陆腹部,东部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隔海相望。因此,地缘政治中陆权和海权的二元性在中国地理政治环境中表现得十分鲜明。“一带一路”倡议也体现了这种二元性。

  中国西部的大周边是世界能源的中心地带,中东和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产油国家的油气开采与运输决定着世界能源市场走向。尽管后冷战时代,各国的地缘政治博弈方式比较文明,但通过战争掠夺石油资源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则是通过商业文明方式,按照国际惯例与产油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以及海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把这种经贸关系纳入“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

  阿富汗是中国西部邻国,两国的边境线不过90公里。若以油气资源为导向的现代地缘政治博弈而论,阿富汗对于中国不具有战略意义。但在历史上,阿富汗几度遭受强大的帝国征服。实际上,这些帝国入侵阿富汗最初的动机并非是典型的地缘政治考虑,而是其他考虑。大英帝国征服阿富汗是为了争夺中亚市场,而阿富汗处于英属印度通向中亚地区的必经之路。苏联征服阿富汗是勃列日涅夫等“三驾马车”听信了克格勃的情报,把阿富汗西南地区的骚乱看成是美国煽动的“反革命”暴乱,其实是阿富汗偏远地区的少量穆斯林受到伊朗革命鼓舞而举事。于是苏军轻率地、仓促地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帝国坟场。③美国举兵阿富汗,纯粹是显示超级大国的霸气,主要是“911”恐袭事件后报复“基地组织”及其庇护者塔利班。按理美国推翻了塔利班、杀死本·拉登后已经完成了战争使命可以从阿富汗撤离,但为何还呆了20年,并耗费了2.26万亿美元?这从地缘政治的陆权逻辑是解释不通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