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经济特殊性应更多决定宏观政策制定

http://www.CRNTT.com   2010-02-01 07:58:43  


  中评社北京2月1日讯/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出席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各界领袖们共同描绘了一幅暗淡的全球经济前景。他们普遍认为,衰退尚未被击退,未来有可能出现新一轮衰退,至少不会出现强劲复苏。

  《上海证券报》发表经济学博士傅勇文章称,中国是这幅暗淡图景中少有的几个亮点之一。在成功保住了8%的增长之后,宏观调控的最大挑战,曾被认为是保增长与控通胀之间的平衡。然而,这两个政策目标间并不存在严重冲突。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急升至两位数,而12月的物价也出现跳升。未来一两个季度,可能继续显示经济的强劲增长和物价较为明显的回升。这种趋势表明,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点,正在向局部过热一端倾斜,这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已表露无遗,而政府推动投资的激情依然高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过剩的产能,主要不是经济下滑造成的既有产能的开工不足,而是在这一轮大规模投资计划实施中最新形成的。对此,决策者不能轻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年多来的大规模刺激放松政策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产生上述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货币信贷环境以及项目审批过于宽松,这样的政策导向不利于资源向有竞争力的领域配置,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也是不必要的。经济运行的正常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正常化。这意味着一年多来可以用过于宽松来定义的宏观政策需要进入退出周期。鉴于中国经济周期领先西方各主要经济体,政策退出也就应该走在前面。实际上,不少国家早已陆续在试着政策退出了。

  文章认为,现在政策面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应对后危机。这具体体现在,如何限制大规模刺激计划负面效应的继续扩大,这需要有某些政策的陆续退出,还至少需要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作出局部改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