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破解宏观调控的“两难”

http://www.CRNTT.com   2010-07-08 07:55:13  


 
  其次,广义上,政策制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毋庸讳言,在中国这个整体利益之下,国内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都有各自局部利益,并且也都试图对政策的最终形成施加影响。在刘树成教授所列的六对“两难”中,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如何平衡、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出口企业之间如何协调便突出反映了这种利益分歧。

  最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政策目标非单一化的传统加剧了“两难”之间的冲突。在一些实行单一目标制的国家,比如新西兰,央行行长只需对通胀负责,通胀上去了便自动请辞,因而是不会有“两难”困扰的。但对于中、美这样的超大经济体,经济问题早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即便知道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胀之间是一对矛盾,仍希望最大限度地做到两全其美。当然,在实践中,两者之间总会存在时间差,高明的管理者实现“时间套利”或许并非完全不可能。

  而这又回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宏观经济管理,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如果是一门艺术,那么,理论上只要找到一位大师来操刀即可。问题是,这样的大师真的存在吗?人们曾经以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配得上这一荣誉,但次贷危机的爆发却使格老跌落神坛。

  而如果我们将它看成一门科学,事情就好办多了,对于多数“两难”,只需遵循一些公认的原理或规律即可。因此,要解决“两难”,说难也不难:一是要抓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将清晰的政策信号传达给公众,避免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分歧和混乱;二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防止政策大起大落,并为政策留有应变和调整的余地;三是当少数人与多数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有所取舍,坚持以保障最多数人的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

  文章指出,对于“两难”问题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两难”是根本冲突的,必要时只能“舍鱼而取熊掌也”;有些只不过是远期与近期目标的差异,从一个总的时间轴来看,“二者得兼”并非就不可能;但也有一些“两难”,如关于经济刺激政策如何进退,由于对未来缺乏足够信息,仓促取舍风险过高,目前只能多观察观察再下结论。

  比如,经济政策应当从紧还是继续宽松?不同学者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作为肩负13亿人希望的政策制定者,“赌一把”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未雨绸缪,以策万全。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