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夏斌:力推金融改革开放

http://www.CRNTT.com   2011-03-17 08:57:35  


 
  “高杠杆”产品应谨慎引进

  文章指出,世界上多个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教训证明,在转轨时期,由于金融开放的节奏、次序把握不好或者政策部署衔接配合不好,在引进一项新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技术时,往往导致货币失控和宏观经济失衡。

  这其实并非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政府对转轨、渐进改革复杂性估计不足,政策衔接配合不够娴熟所致。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引人深思:即使在一个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国度内,宏观调控技术娴熟,然而由于放纵了大量“高杠杆”产品,同样惹成了大祸。

  这不是一概反对引进“高杠杆”产品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而是应该强调引进的目的、引进的时机,强调引进时国内是否存在相应的环境与土壤。

  特别是当一国货币调控还主要依赖信贷行政规模控制时,因其他原因所致,货币与信贷又正处于失控局面时,此时如急于大量引进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无疑是对货币调控“火上浇油”。

  金融转轨应动态协调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总体上仍然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是带有转轨、渐进的经济特征。

  转轨、渐进带来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一项新的市场化政策措施的推行,有时单独来看、从大方向上看,都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在复杂的经济体系中,有的领域改革快一些,有的领域改革慢一些,不同领域的市场化措施与非市场化措施,在行政推动下融合,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宏观经济总量的失衡。

  另外,同样是推行一项充分体现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措施,但由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或者金融体系自身的不尽合理,而非其他经济领域存在问题,同样会对宏观经济稳定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金融改革开放中,讲究节奏、次序的合理和政策部署的衔接配合,是转轨经济的必然。

  计划与市场是两种并行不悖、难得兼容的机制,各有其不同的控制手段、反馈系统和内在制约力。改革必然会引起对原先计划运行机制的干扰,同时会使新生的市场机制“失真”。

  当然这本身不存在是与非的界定。只要宏观决策者清醒地认识这一点,认真研究其“咬合点”和“摩擦点”,就可以做到既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经济。

  在今后十年的战略过渡期内,要把握好金融改革开放中合理的节奏、次序和政策部署的衔接配合,重点要突出关注新历史阶段金融开放中三大核心内容之间的动态协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