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熊丙奇:人才“假引进”,本质是诈骗

http://www.CRNTT.com   2011-05-18 14:16:41  


 
  一为增加教师队伍中有各类头衔者的数量,高校争相聘请院士、长江学者,这是首要目的;二为快速提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引进人才来不来工作无所谓,只要论文署上学校大名,就可计为学校的成果;三为在各种评审、评估与社会交往中,通过人脉资源获得社会资源、学术资源,有一定官方背景、在各种评审委员会中担任职务、社会交际广泛的学者,尤令大学青睐。

  对于大学的这类人才引进,丘成桐先生早就有批评,斥之为“假引进”。但对于大学来说,这类引进收获还是“颇丰”的,学校师资队伍的构成快速“优化”,论文数节节攀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引进人才”,大学在各种评估、课题立项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低于对引进人才的付出。所以,这种做法迅速在很多大学中推广开来。

  可问题是,引进人才们不过是把自己的成果“一分为N”,到处充成果,无助于真正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或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大学生没有从这些引进人才身上得到任何教育;而大学用这些人才去攻关评审、搞定课题、大搞关系,不但败坏学术风气,而且这些“争取”来的资源,有多少是用于真正的学术研究,值得打上问号。 

  人才“假引进”是大学办学价值异化的结果——— 大学追求的不是自身办学质量真正的提高,而是短期的办学政绩,为此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行为纵容的结果。从本质上说,人才“假引进”属于诈骗行为。对于大学来说,是为了占有成果、资源,所以,以虚假引进的方式,把引进人才作为自己的师资,欺骗公众,同时让被引进的人才不来工作却署名发表论文,这实质就是买卖论文;对于当事的“人才”来说,则在这种“假引进”中获得不菲的报酬。 

  人才“假引进”的危害,还不止于国家教育经费、研发经费的瓜分、浪费,更大的危害是让大学精神荡然无存,大学变为一个逐利的机构。当“神圣”的大学,与“学术精英们”合谋着怎样捞取现实利益时,这样的大学比没有大学还可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