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打破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悖论

http://www.CRNTT.com   2012-04-10 08:19:15  


  中评社北京4月10日讯/如果观察过去 11年 间(2001-2011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在全球化红利(2001年加入WTO之后,11年间中国贸易逆差累计1.5万亿美元,FDI累计816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38%曾一度升至2007年的65%)、人口红利(11年间15-64岁人口比重稳定在70%)、城镇化进程加速(11年间城镇化率提升了14%)、工业化进程加速(11年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近4倍)等因素共同推动下,11年间中国GDP实现了平均10.4%的增长。

  经济观察报发表经济学博士张涛文章表示,2008年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得以维持,2008-2011年GDP平均增速为9.6%,但信贷投放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01-2007年间,信贷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5%,财政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8%;而2008-2011年间,这两个比重分别升至20%和22%,表明维持经济增速的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倚重于政府的公共干预,而内生性增长的动力则越来越弱。由此形成一个循环:政府维持经济增速的公共干预政策一旦退出,经济疲态立显,相应政府退出的力度开始打折,进而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政策预期均处于不确定状态,而越是这样的不确定预期,反而又越需要经济运行尽量稳定,自此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陷入到悖论之中。

  文章分析,如何打破悖论?无非就是三点:形势判断、明确目标、措施落地。

  形势判断:此次调控源于危机后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随后就是包括限贷、限购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的连续出台,房地产投资应声回落,但房地产投资及其连带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仍高达25%-30%左右,同时伴随中国城镇化率由上世纪末的不到35%升至目前的51%,则显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因此就出现了市场与监管层持续博弈的局面——市场对地产政策松绑呼声不断,决策层调控决心的表态不断;加之外部需求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持续疲弱,到今年2月份,中国出口增速的放缓局面几乎体现在全部出口市场,而近期人民币远期汇率的贬值预期,也表明外部对中国经济不乐观情绪的反映。

  明确目标:调结构下的新平衡初现之前,旧平衡还需维持。助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制度性红利已发生变化,需要中国经济在结构方面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而目前达成的共识就是依靠内需的启动来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但是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内需增长,受制于就业情况、通货膨胀、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而且笔者认为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也是因居民的不稳定预期导致的,可见这些需要体制性变革的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消除,那么摆在中国面前就是如何在新平衡建立之前,尽量让过渡期平稳,这就需要投资和出口两马车让位于消费马车的过程是渐进的,而在目前内生性增长点不明显的环境下,如何调动微观经济的积极性,如何为新增长点尽快形成保驾护航,才是当前结构调整的首要之务。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