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熊丙奇:大学校长应该职业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8-13 14:27:17  


北外“三不校长”履新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讯/上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日前在第一财经日报上撰文“大学校长应该职业化”指出,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校长应是职业化、专业化、非行政化的,从建立现代大学出发,有必要对此作出制度化的规定。详论如下:

  8月7日上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任校长韩震向全校师生承诺“三不”:担任校长期间,不再做自己的专业(外国哲学)学术研究,不再申请自己原有学科专业的研究课题,不再谋求与教学有关的个人荣誉。此前,湖南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履职之初分别也做出了类似承诺。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中,大学校长这一角色,定位一直有些模糊,通常而言存在三方面问题。

  其一,校长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由于我国大学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拥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从副厅到副部不等),因此,无论是校长自己,还是学校师生、社会舆论,都把校长定位为官员,而不是教育家,这导致校长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首先是官员模式和行政思维。

  其二,校长是优秀学者,而非杰出的教育管理者。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选拔校长时,学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标准。近年来,这一标准甚至越来越高,当选者是院士成了基本要求。但从校长的职责看,学术能力并非第一位的要求,懂教育、懂教育管理,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才是基本要求。

  其三,校长不是专职,而是兼职即可完成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长一边从事校长管理工作,一边还继续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其结果是,校长没有当好,其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也往往只是以校长名义而由其他人(校长课题组成员或学生)完成,这催生了学术不端和“权力通吃”——近年来,已爆发多起校长与学生共同署名论文涉嫌抄袭、造假事件,事发之后,校长声称自己“不知情”;再就是,校长利用手中的行政权,谋求学术利益和教育利益,制造学术不公平和学术腐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