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吕新雨:学术与政治——重读韦伯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11 09:13:44 |
的确,我绝对没有宗教共鸣,也没有需要和能力给我自己建立任何宗教性质的精神大厦。但是一种彻底的自我反省告诉我,我既不是反宗教,与不是无宗教的人。[56] 我们应该对这番话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对于韦伯来说,学者的“宗教”就是一种对于知识理性的伦理追求和使命感,它应该成为这个世界政治性的基础。今天,重温韦伯,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限于篇幅,此文稿属于笔者《学术与政治:重读韦伯》长文的前两部分,发表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1期,第三部分是:“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发表于《开放时代》2011年1期。) [] 马克斯.韦伯:《以学术为业》,见《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第22页。 [] 同上,第37页。 [] 同上,第38页。 [] 同上,第49页。 [] 见《韦伯作品集XI 古犹太教》,康乐、简慧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第168页。 [] 玛丽安妮.韦伯:《马克斯.韦伯传》,阎克文、王利平、姚中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8页。 [] 同上,第681页。 [] 同上,第682页。 [] 《韦伯作品集XI 古犹太教》,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第154页。 [] 同上,第340页。 [11] 同上,第343-344页。 [12] 同上,第349页。 [13] 同上,第350页。 [14] 同上,第355页。 [15] 同上,第368页。 [16] 同上,第370-371页。 [17] 同上,第372-373页。 [18] 同上,第374页。 [19] 同上,第374页。 [20] 同上,第402页。 [21] 同上,第417页。 [22] 阎克文译本为:道德预言和样板式预言,见《经济与社会》第一卷,第44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林荣远译本为:伦理的先知预言和典范性的先知预言,见《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参照英译本:Economy And Society,Volume One,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P447,这两个概念的翻译,林译本应该更贴切,故这里采纳林译本。本文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其他部分引用主要采纳阎本,部分采用林本。 [23] 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78页。 [24] 马克斯.韦伯:《以政治为业》,见《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第55页。 [25] 同上,第57页。 [26] 同上,第74页。 [27] 同上,第76页。 [28] 同上,第76页。 [29] 同上,第80页。 [30] 同上,第85页。 [31] 同上,第90页。 [32] 同上,第91页。 [33] 同上,第91-92页。 [34] 同上,第92页。 [35] 同上,第98页。 [36] 同上,第100页。 [37] 同上,第页。 [38] 同上,第103页。 [39] 同上,第110页。 [40] 同上,第111页。 [41] 同上,第112页。 [42] 马克斯.韦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导论》,见《儒教与道教》,第5页,王荣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3]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第628页,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4] 马克斯.韦伯:《过渡研究 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理论》,见《儒教与道教》,第307页,王荣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5] 马克斯.韦伯:《过渡研究 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理论》,见《儒教与道教》,第312页,王荣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6] 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甘阳编,李强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8年,第63页。 [47]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7-178页。 [48] 马克斯.韦伯:《以政治为业》,见《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第112页。 [49] 同上,第115页。 [50] 同上,第117页。 [51] 同上,第117页。 [52] 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见《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选编,甘阳、文一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93页。 [53] 韦伯:《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见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54] 同上。 [55] 玛丽安妮.韦伯:《马克斯.韦伯传》,阎克文、王利平、姚中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6-467页。 [56] 同上,第371页。 2012年08月09日10: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