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
http://www.CRNTT.com 2013-05-21 08:46:27 |
应该看到,虽然中国产业空间相对饱和,但产业层次提升的空间很大。只要上升到新的产业层面,就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经济是大而不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在新的层面打开新的产业空间。 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从经济学的角度把一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模仿—创新—世界知名品牌。中国很多产业还处于第一阶段,自主创新不够,世界性的知名品牌不多。还可以把一个产业发展分作三个环节:第一是研发,第二是制造,第三是品牌经营。中国相当多的产业承接的是制造环节,附加值不高,研发和品牌经营环节大多不在我们这里,有实质性突破的知识产权产品不多。就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知识产权产品占比很高,还包括文化产品、现代服务以及精细制造等。中国的知识产权产品不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现代服务占比较低,大量的是制造业产品,相当多的还处于附加值不高的低端。 与“大”相比,强的标准应当是:将一些产业提升到产业链的高端,有品牌、有核心技术、有产业话语权;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能够摆脱资源依赖;产业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在遵循效率原则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由大到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由大到强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坚持质量、效益与速度的统一,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经济发展。实际上,不少先行发展的国家也都进行过这样的调整。战后日本经济曾经有过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日本进行了调整。韩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整。美国上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产业的调整,产生了后来的新经济。总的看,调整的结果是质量上去了、层次提升了,经济发展更成熟了。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们应当摆脱单纯的“速度情结”,积极面对必须进行的调整。 中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文章分析,既有的速度型模式虽然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失衡,如内需和外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失衡、农业相对薄弱等。在当前变化了的条件下,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此外,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当是:既依靠外需拉动,更依靠内需拉动;立足于扩大消费需求,投资服从于消费;立足于创新驱动,特别是市场行为的创新驱动;立足于公平正义,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立足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按照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应当是:首先,提升产业、产品的档次,使制造业精细化。精细化是工业文明的精髓,由此可以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其次,改变农业相对薄弱的地位,力促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科学推进城镇化。实践证明,摊大饼式的、靠盖房子拉动的、没有产业支持的城镇化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还应当吸取上世纪拉美一些国家片面转移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教训,全面科学地思考城镇化问题。相当经济的办法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努力使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有活力和特色的产业和比较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使人们乐于居住在这样的城镇中。近年来,很多农民工选择了就近打工、就近创业,表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理解了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理解了中国经济的走势以及今后的任务。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7%到9%的中高速增长时期。我们应适时转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方式,着力在质量效益速度的统一上、在提高经济发展的档次上下功夫。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