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大数据时代的城镇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7-04 11:24:26  


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提高质量是关键
  中评社北京7月4日讯/《东方早报》昨日登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的评论文章“大数据时代的城镇化”指出,只有把新技术和新政策趋势带给城镇化的变量综合考虑进来以后,才能提高对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预判的准确性,从而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路径调整,进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全文内容如下:

  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提高质量是关键。之前的城镇化是和工业革命相伴相随的。而现在进入到信息化革命时代,城镇化的路径可能和之前的发生偏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预判必须考虑到一些新技术、新政策这些未来趋势带给城镇化的影响力,尤其要考虑到大数据时代来临对城镇化的影响,否则以前的经验就是未来的负担。

  新技术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和人口流动分布上。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交通方式技术是未来改变城镇化趋势的主要力量。随着移民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必定来临,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不会像现在这样按部就班集中在办公室来工作,移动办公会越来越成为主体,那么即使呆在一个生态宜居的小城市也可以参与到特大城市的工作中。坦白讲,我现在很担心一种职业——教师。现在北京大学的学生许多人不听北京大学老师讲课,而是通过网上看哈佛大学的教程、剑桥大学的授课视频。从资源分布的角度讲,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可能一个教授给几十万人讲课,到那时老师给几十个人讲课的场面就不多见了。其他各行,由于资源普遍共享,先进技术普遍应用,高素质的人才将越来越得到重用,低素质的人员逐渐被淘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大数据时代,也给一些能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带来了大数据园区发展的产业机会,会引导更多的人力流入到既可以提供能源又比较宜居的城市中去。比如由于大数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社交媒体会出现,这种社交媒体会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如facebook就可能产生超过阿根廷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耗。这意味着在中国如陕西、山西、内蒙古、四川、新疆等这些能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能会成为信息产业数据库的服务器的设立地,而其中比较生态宜居的城市还会吸纳更多维护服务器的产业工人聚焦。

  同样,新交通工具也在日益改变人口流动格局。高铁、通航业的发展会扩大特大城市的辐射半径,也会给宜居和有资源的中小城市更多承接辐射和产业分工的机会。谷歌正在研究无人驾驶的汽车,如果谷歌这个技术成熟了,汽车不用人开了,司机基本失业了,那产业结构就要做调整。而且未来技术成熟后无人驾驶的汽车的速度将要达到350公里以上,我们现在限速120公里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人对这个汽车的控制能力不够的基础上的。350公里时速的汽车开了后,必然会对城市的分布产生更大影响。

  新政策主要表现在户籍、土地、投融资、财税体制和未来的包含行政级别改革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上。如果允许县管市,那么一些有实力的建制镇必定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如果进行更多的社区自治,必定会影响到城市社区的建设模式。如果对土地制度进行大的改革,那么意味着城市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将难以持续。如果征收房地产税,一定会倒逼地方政府更注重于地方的生态宜居、产业繁荣而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实质上最近推行的营改增财税改革,已经对于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前靠大工业项目打天下的时代在未来二三十年必定会出现根本性扭转。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