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喻海良:马航搜救折射中国科技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4-04-25 12:00:41  


 
  交通部官员这句话本是对中国科技质疑的一个回应。4月5日,中国“海巡01轮”称在南印度洋听到稳定脉冲信号,有外媒质疑中国海事船设备陈旧,于是,这位官员便“如数家珍”似的将中国设备罗列一番:1套黑匣子搜寻仪、两个潜水机器人、1套旁侧声呐和磁力仪,加上那句看似强有力的证据“这些设备完全是国外引进的”,最后给出结论:“不存在200米设备探测4000米海深的怪事”。没曾想一下子“吐了”实情,惹来舆论的一通批判。

  此时,距离马航事件事发已接近一个月,这一个月来,中国投入的科技力量无论是搜救队伍还是投入的设备都遭受着类似的责难。

  早在飞机失联三四个小时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就被要求提供飞机航行信息,而搜寻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节点正是Inmarsat发布的握手信号。3月10日,Inmarsat根据这些信息“猜”出了几乎扭转搜救工作的飞机走向图:通过已知的卫星位置、ping信号发送和返回时间以及仰角信息,MH370的最后飞行路线被锁定在南印度洋上空。

  这也是目前所有飞机、轮船以及海下搜救设备齐聚南印度洋唯一的依据。

  遗憾的是,这一判断的得出和中国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之后,有人抱怨中国的数据分析能力不强,但在《航空知识》副主编王亚男看来,尽管多普勒效应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本身并非前沿技术,“唯一的差距其实是信息源不在咱们手上。”王亚男所说的“信息源”正是Inmarsat的通信卫星接收到的来自MH370的7次握手信号。

  “Inmarsat是多国合组的公司,它的任务是负责国际间,尤其是航运的卫星服务。”王亚男告诉记者。成立于1979年的Inmarsat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移动卫星通信服务的领跑者,中国也是这家英国公司的股东之一。

  然而,正是这几十分之一的“股东”身份让人尴尬。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一所研究员章正宇表示:我国加入Inmarsat公司,作为股东,可能会定期采用相关信息,但是,我们不掌握核心设备和应用技术,信息权就不在我们手里。他通过马航事件的观察告诉记者:“Inmarsat大部分还是掌控在西方大国手中。”

  作为卫星领域的专家,4月11日,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通过媒体做了更为直接的呼吁,他说,我国应加紧研究与国外海事卫星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获取飞机飞行时的信息,让我们在搜寻工作中掌握更多资料、占据更多主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