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潜在增长率趋势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4-08-20 09:46:53  


 
  第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1991~2013年),资本投入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4个百分点(或40%的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GDP的平均贡献为2.5个百分点(25%贡献率)。相比之下,劳动力增加和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2个和1.2个百分点。

  第二,中国经济在2006~2010年的实际经济增长超出潜在增长率约1个百分点,而在2011~2013年则低于潜在增长率0.7个百分点。前者可能反映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的经济增长反弹,而后者则反映了在2011年之后财政货币政策重新回归中性,以及政府出台措施整顿房地产、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风险过程中带来的经济下滑。

  第三,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2010年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但是,我们发现,这并非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因素基本不变),也并非由于投资的调整导致(如果排除2009年这一特殊年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十年并无大的变化,在2012~2013年甚至略有上升)。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速的下滑。相比2006~2010年,过去三年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贡献平均下滑了1.5个百分点。

  未来5~10年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因素

  文章认为,基于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评估在未来5~1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出现的变化。在基本情形假设下,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下一个五年计划(2016~2020年)会下降到6.5%左右。人口红利的消失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一因素的作用被部分学者夸大了。影响潜在增长率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来自投资体系的改革,这意味着投资增速较前几年会出现明显放缓,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投资的效率会逐步得到修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部分弥补投资增速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先来看看人口因素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5~59岁人口)的绝对数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要转为人口赤字。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口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也屡屡被提及,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人口赤字时代。

  毫无疑问,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在以上分析中,中国人口变化的负面因素被夸大了。我们认为人口红利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可能会推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首先,中国的就业结构仍然存在大量的农业就业人口。1990年,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为60%。到2013年,这一比重下降至32%。但是,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降至个位数。因此,在日本,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导致总就业人数减少(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不变),从而必然导致非农就业人口减少。而在中国,劳动人口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持续转移仍然提供了一定的人口红利空间。

  其次,目前中国城镇化的水平远低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城镇化水平。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为53%,而其中户籍人口比重仅为35%。也就是说,超过两亿的人口属于半城镇化人口。他们生活在城市而没有城市户籍,因此无法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如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从就业的角度,这群人中的大部分只在城市工作10~15年,然后返回到农村地区。这在劳动力资源上是个极大的浪费。所以,未来以人为主体的城镇化改革,一方面可以带来更多的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可以使已经进城的农民真正在城市落户。这两方面的变化意味着人口红利在短期内并不会变为人口赤字。

  最后,人口政策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放宽独生子女政策,为长期人口恢复增长均衡生产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而教育体系的改革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是至关重要。因为目前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出现了巨大的脱节。对此,我们建议尽快将部分高校改革为高等职业培训学校,以应对在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服务业中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