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谢楠:“小确幸”不应被“台独”意识所扭曲

http://www.CRNTT.com   2015-01-03 08:23:48  


 
 “小确幸”笼罩下短视的社会治理方式与停滞的台湾社会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确幸”的流行也是岛内焦虑心态的一种反向调节。面对大陆的迅速崛起,台湾自身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前景处于极大的不确定之中:两岸实力对比差距的迅速拉大,台湾已无向大陆要价的本钱。面对不可阻挡的统一大势,岛内民众内在的心理纠结与无力感可想而言。面对不确定,有人坚定认为“未来的不可知,前进的原动力”,而有的人则选择紧紧抓住“当下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台湾知名作家、前文化事务部门负责人龙应台洞察出这种心态,认为“小确幸”之所以成为岛内年轻人追求的目标,是因为过去好几代人在追求家园大梦被压抑得太久,追求“小确幸”是对家园大梦的反弹和释放。

  但必须指出的是,“小确幸”思潮在岛内已被过度演绎,其原本的积极意义已折损殆尽,更多地反映出一种短视而自私的社会性格,且已逐步渗进公共政策领域,展现为一种社会治理取向:执政者无力推动重大结构性改革,只能得过且过地推出一些短期效应不错的政策敷衍取悦民众,甚至为“讨好”民意不顾相关配套措施强行施行。如台“行政院”2013年曾提出基本工资调升方案,确定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累积上涨幅度超过3%,才会考虑提升基本工资水平,但当“九合一”选情告急时,为体现执政“有感”,在CPI未超过3%时便在2014年8月底宣布提升基本工资水平。类似政策还包括选前紧急提升“老农津贴”、“敬老年金”,弹性放宽元旦假期,等等。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缺乏理性与预测性,无法引导民意却只能受制于民意,随民意摇摆。

  观察当前台湾社会,不难发现其已处于停滞状态,陷入“发展困境”难以自拔:一方面由于重大结构性改革无法推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呈现萎靡不振的“闷经济”状况,社会薪资水平长期停滞。另一方面台湾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法治秩序已逐渐松动。近期台湾社会接连爆发的捷运杀人案、高雄气爆案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显示出台湾社会原有精细严密的社会治理体系已出现严重问题。

  必须清楚,如果一味强调“抓住当下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忽略社会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小确幸”存在的基础,甚至忽略他人的得失,只顾自己的“小确幸”,那整个社会发展就极为堪忧。从这个意义上看,“小确幸”的流行与停滞的台湾社会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社会进步的停滞使得人们更想抓住当下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而正是越来越多的人只顾抓住当下仅有的幸福,使得社会发展失去了动力。 

 “小确幸”仍可有大作为 

  “小确幸”其实不代表一种保守简单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如果能充分发挥“小确幸”中崇尚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正面意义,与开拓进取的发展精神相结合,就可能生发出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是经济增长模式,如不再强调“规模效应”,更强调文化创意,等等。岛内媒体提到岛内青年人将文化创意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创造出“小而美”的新型商业模式,打造出新的商业品牌—当下两岸最红的凤梨酥品牌“微热山丘”。

  此外,如果我们回到“小确幸”思潮的初始含义,我们还会发现“小确幸”本应是两岸青年群体共有的心理特质,当下大陆社会也正逐步向后现代社会转变,青年群体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特征——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实现。其实“小确幸”不应被“台独”意识和“闭关”心态所扭曲,成为岛内青年群体捍卫自身所谓“自主性”的武器,相反应成为两岸青年共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与发展道路的价值起点。由此可见,“小确幸”仍可有大作为。

  (本文作者谢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题:“小确幸”不应被“台独”意识所扭曲 来源:华广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