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自贸区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通道

http://www.CRNTT.com   2015-01-08 09:30:33  


 
  邵宇:上一轮全球化3.0的过程中,主要是新兴经济体从发达国家收集SDI(直接投资),再开办工厂进行生产,中国以前的模式就是如此。然后,中国再把积攒的大量外汇储备投在比较廉价的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上,显然这样一个结构并不合理。

  目前的全球化4.0版本,中国必须是以自己的市场或者需求作为整个循环的起点,同时到美国去购买技术,到欧洲去购买品牌,到非洲或者拉丁美洲去购买资源,使得自身掌控资源,并优化投资获利能力。这样才真正实现本质的提升。从政府的角度看,这是战略上的变化。

  问:发改委为何在2014年年中的节点放开对外投资限制,是否仅为了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邵宇:其实是主动适应这样一个趋势。对外投资,特别是民间的,在金融危机后就慢慢兴起,国家的海外投资也同步发展,特别是去年的动作比较大,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改委的文件我认为是水到渠成,承认民资所进行的尝试和拓展,并表明官方是鼓励和支持的。民资进行商业的投资,政府做偏基础的投资,形成效益最大化—国家和民间这两股力量,走到一起形成合力。

  现阶段谈盈利过于奢侈

  问: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在2014年12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项目3/4是盈利,或保持盈亏平衡;但不少经济学家却认为,中国企业有一半的海外投资是不盈利的,你怎么看?

  邵宇:其实,现在去谈盈利可能过于奢侈,因为毕竟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还没有太长的时间。对世界各地商业、文化、法规法律的适应都需要时间。说白了,现在还处于交学费的阶段,并且很难逾越这个阶段。

  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在第一阶段都是这样,先学习,把学费交足了,自然就会盈利。所以,在这个阶段去苛求很多盈利并不现实。政府和民间都应当保持平衡心态。

  问:那么当前这一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一家企业走出去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邵宇:企业现在更多的是获取市场、核心技术以及学习外资管理的经验,无需渴求大规模的盈利。

  成功走出去,一是财务上,比方说交学费是否交得越来越少,每次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不是够多,同时这些经验与原来的企业系统协同的能力如何。比如李书福投资了沃尔沃,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看好,但如果有新的车型下线,并能够在全球生产,且销量能够合理增长,那学费交得就划算。不可能一进入新的市场和领域,就会有成效。

  问: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去注意哪些问题呢?

  邵宇:关键在于认清自身学习曲线的位置。现在企业整体处于走出去的初期,学习曲线比较平缓,这时更需要做基础工作。政府、民间部门甚至包括商会、协会,要付出的成本都是比较高的,但收获却比较小。经历这一过程后,比如两年之后,基础设施及与这些国家或者当地法务部门打交道的经验,都有很多成熟的案例积累。那时学习曲线就变得比较陡峭,只要有一点投入,就能比较快得到收获。我预测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中国的特点是,对任何行业的接受,前段都有一个酝酿期。任何一个产业到中国,人们把它完全学会、掌握技术、拥有竞争力,不会超过十年,现在已经过去四五年,因此我认为,再过两三年就能看到收获了。

  问:对外投资并非近年才兴起,商务部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就有21亿美元的规模,为何说我们仍处在走出去初期呢?

  邵宇:我们对外投资的历史的确很长。如果从非洲坦赞铁路算起来,有几十年。但是每一波的对外投资性质都不同,当年是为帮助亚非拉兄弟;进入到全球化3.0的时候,中国吸收海外直接投资,发展到有一些过剩产能需要转移时,开始对海外的品牌有了初步的诉求。金融危机后,大家都认为遇到了比较好的抄底机会,于是对外投资开始呈量级的稳步上升。

  现在,满足中国全球配置资本的需求、诉求上升为希望拥有优质品牌、希望将中国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全球打通—全球化是不断升级的过程,对国内企业来说,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