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巴黎百万人大游行之后是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5-01-15 11:43:14  


 
  如果这场游行是给已经致力于极端主义事业的恐怖分子看,那基本就是失败的。对那些已经加入极端主义事业的人来说,前几天对《查理周刊》的袭击简直是个励志故事,恐怖分子死了三个人,但杀死了17 个人, 牵制了将近9万军警(这里不得不说,巴黎军警的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给西方世界制造了极大的恐慌。大游行可以在空间上展示主流社会的物理力量,然而对于躲在暗处的攻击者来说,这种展示不可能有多少威慑力。 

  这场游行也可能是主流社会对疏离的穆斯林社区进行的一种价值观教育,通过号召穆斯林加入悼念,重申西方世界的祖宗成法,形成一种跨族群、跨宗教的团结。然而这一目的恐怕也很难顺利达到。因为“Je suis Charlie”运动在高扬言论自由的同时,将《查理周刊》当成了言论自由的“烈士”,它的那些粗俗和充满恶意的漫画,一下子变得神圣和伟大。《查理周刊》的言论固然没有突破法国法律的底线,然而,它在道德上却不是没有问题。尤其是对于虔诚的穆斯林来说,不管怎样被主流社会加冕为言论自由烈士,《查理周刊》仍然是令人讨厌的,是社会和谐的“负能量”。但这场游行大大压缩了批评的空间。 

  《查理周刊》是“68风暴”的产儿,它的主要经营者坚持着那场运动所孕育出的蔑视一切权威的精神,无差别地嘲讽极端右翼分子、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势力,而且特别“关照”伊斯兰教。2011年11月,为了庆祝伊斯兰复兴党在突尼斯赢得大选,该周刊大版面刊登穆罕默德的漫画,并称先知曾亲自参与编辑,此举惹得法国穆斯林团体愤慨不已,次日办公室惨遭燃烧弹袭击;2012年9月,杂志封面的设计是一个东正教神父推着坐轮椅的阿拉伯人,并在一期杂志中连载多幅影射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由此引发了巴黎的大规模抗议。此次遇袭前,杂志所发的最后一条推特就是嘲讽伊斯兰国首领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 

  用中国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这就是“任性”。 

  是不是西方每个社会都可以像《查理周刊》那样任性?至少美国不是这样。《纽约时报》作者大卫·布鲁克斯撰文《我不是查理》指出,20年以来,如果有人要在美国任何一个校园出版此类讽刺报纸,绝对撑不过30秒:“学生和教师群体会指责他们发表仇恨言论,管理机构则会削减资金然后勒令关门。”如果有人邀请以批评伊斯兰教着称的女权主义者阿亚安•希尔西•阿里到学校演讲,也会有许多人抗议。巴黎袭击之后,美国有不少报刊并没有刊载《查理周刊》的漫画以示支持,反而删除了他们之前在网站上转载的内容。美国人知道,即便法律保护“任性”,人也不能随随便便“任性”,在一个充满差异的社会里,说话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从《查理周刊》之前曾引发巴黎穆斯林群众抗议来看,《查理周刊》惹恼的绝不仅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者。经营者当然可以耸耸肩,称这是穆斯林的问题,他们太没有幽默感了。但问题就是,这种被人嘲讽了耸耸肩就算了的法式幽默感,本来就是特定历史经历的产物。没有从启蒙运动对宗教权威的反思到“68风暴”对于各种权威的无差别攻击,我们难以想象这种大尺度的法式幽默感的形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