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现状与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22 00:32:34  


 
  国外研究对“社会融合”的理解主要有“同化论”和“多元论”两种流派,前者主张通过增强社会同质性培养凝聚力,后者主张通过异质性并存实现降低和消除社会对立。美国社会学家佩里(C.A.Perry,1929)提出社会融合是相互同化和文化认同的过程,认为社会融合是一个涉及宏观国家、中观城市和微观个体三个层面的多维度的、动态的和结构性的过程。戈登(Cordon,1964)提出从7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结构性同化、通婚、族群认同、偏见、歧视、价值和权力冲突。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库马尔·森(Amartya Kumar Sen,1992)认为,融合社会(inclusive society)是指这样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积极而充满意义地参与,享受平等,共享社会经验并获得基本的社会福利。欧盟(2003)对社会融合的定义是:社会融合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享受正常的生活,以及在他们居住的社会认为应该享受的正常社会福利。

  国内研究方面,任远、邬民乐(2006)认为社会融合(social inclusion)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周皓(2012)认为社会融合是外来人群与当地人群构建良性互动交往、最终形成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相互认可的状态。嘎日达、黄匡时(2009)提出:(1)融入不是一个静态的事情,它是一个对现状一直进行挑战的动态过程;(2)社会融合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3)没有人可以通过强制力量达到社会融合,社会融合不仅是制度性的,同时也是主观性的融入;(4)社会融合是多维度的,包括经济融合、政治融合、社会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以及心理融合;(5)社会融合是多层面的,既有全国范围的社会融合和城市范围的社会融合,又有跨国家的区域社会融合,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融合和中观层面的社会融合,也有微观层面的社会融合。①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界对社会融合的理解,本文从研究对象与目标出发,将社会融合的内涵定位在一国民众的不同群体之间通过多方面的互动、理解与认同,实现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四个领域的平等与基本认同,消除因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间的隔阂与不适应。具体而言,社会融合的互动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通过逐步实现各方面的无差异化,推动实现四个依次递进、又交叉互动的融合状态:经济平等、政治公正、生活交融和文化认同。

  经济平等是社会融合的基础,包括贸易、投资、金融、产业、旅游、园区、税费等经济领域的内容,不同群体之间实现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经济行为机会和获得均等公共服务的机会,且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共同利益大于利益竞争与冲突。

  政治公正是解决不同群体之间长时期政治疏离的必然过程和内容,包括身份、权利、选举、社团、待遇、歧视等政治领域的内容。

  生活交融反映的是社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主要是指医疗、保险、饮食、求学、购物、交通、住房、求职等生活领域的内容,融合的标志是不同群体之间相互适应对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