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文化台独特征、实质及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0-01-31 00:07:28  


 

  台湾民众要求自己的子弟学会乡土语言,这完全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但某些政治势力及人物将此“政治化”,民进党人士宣称:“国语的支配力量其实反映了中国在台湾的优先地位,代表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因此,“台语”被视为认同台湾的标准,不会说“台语”则被当成不认同台湾,或者轻忽台湾。更有甚者,有人鼓吹“未来的国语与官方语言应当重新拟定”,还有人宣导推行“台语文字化”,许多政界人士将在公共场合讲“台语”作为其政治“作秀”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台湾当局及某些政治势力那里,推行“台语教学”绝对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

  2、以“通用拼音法”代替“中文拼音法”。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虽然中文拼音广为国际采用,并已获得国际ISO认证,全球超过15亿人在学习及使用中。但是,陈水扁及民进党当局则认为,中文拼音代表的是“中国”与“统一”,因而是不能接受的。他们放弃国际通行的中文拼音系统,推出所谓的“通用拼音系统”,要使台湾和大陆有所区隔。

  1997年7月,鉴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考量,台湾“教育部”决定采用“中文拼音”为中文译音方案。事隔三年,2000年10月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否定采用“中文拼音”方案,通过所谓符合台湾习惯和乡土语言且具更高相容性的“通用拼音法”(此方案是1998年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拟定的方案,因遭“教育部”反对而作罢)。台湾“教育部”政务次长解释说,采用“通用拼音法”考量在于国际标准、本土化语言教学及国内接受度。主持这一工作的曹逢甫声称,中文译音的国际通用性是可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但非唯一的考量因素,因为还须考虑国内接受度及九年一贯课程乡土语言音标的相容性。他还举例说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两个非常相似的语言,但当两国分别独立建国时,葡萄牙政府的语言规划单位曾刻意强化两者的差异以增加区辨性以及各自的“自主性”;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丹麦语和瑞典语之间,当台湾“自主性”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认同性”的考量自然会受到较大的重视。由此台湾当局采用“通用拼音法”的目的昭然若揭,即以此塑造一套有别于中国汉语文化系统的“台湾拼音法”,惧怕因为采用“中文拼音法”使“台湾被视为中共的一省”,实质上是对不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语言拼音法赋予“政治化”的涵义。正如台湾学者指出,这种做法“名为尊重本土文化而兼具反共意识,实为‘台独’意识作祟”,是一种“新锁国政策”。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从语言上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这是“文化台独”迈出的危险而关键的一步。

  (二)在历史教育方面歪曲台湾历史,贬损中国历史,企图割裂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极力宣扬亲日情结。

  1994年李登辉在与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对谈中声称,中小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不太有用”,进而强调对台湾历史、地理的学习,声称以往不教台湾的事而教大陆的事“真是荒谬的教育”。李登辉1996年5月“就职”时提出,“过去国民党太强调大陆的历史文化,要让新生一代瞭解台湾”。为此,台湾“教育部”决定在中学开设《认识台湾》新课程,1997年2月,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组织编写一套初中教材,试用一年,1998年正式使用。这套打着“本土化教育”旗号的教材分为历史篇、地理篇、社会篇。让台湾青少年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和生存环境,增进爱乡爱土的情感,原本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但是,这套教材歪曲历史与现实,以所谓“学术研究”、“中性描述”的幌子,笼罩着台湾当局“政治干扰”的阴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