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关系发展 新环境与新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0:09:41  


 
  为了反制“两岸和平协议”,2019年3月,“行政院”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五条之三修正草案,为两岸政治性协议的协商、签署设置了三道“防护锁”。一是“‘行政院’在协商前九十天,必须向‘立法院’提出协议缔结计划,以及对宪政及政治冲击的影响评估,由‘立法院’三分之二‘立委’出席,三分之二‘立委’同意后,始得开始协商”。二是“草案经协商后若成形,‘行政院’须整理出院版草案再送‘立法院’审议,并报告协议的过程,以及对台湾宪政及政治的影响,‘立法院’可举行听证,最后由‘国会’四分之三‘立委’出席、四分之三‘立委’同意后,才算定案”。三是“交由‘中选会’进行‘全国’性公投,有效同意票必须超过有投票权人总额的过半才算通过,到时相关机关才可进行签署、换文”。①民进党当局处心积虑地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设置几乎不可能跨越的门槛,等同于是关上了两岸协商的大门。

  而在推动所谓“中共代理人”修法受阻后,蔡英文当局又利用在立法机构的席次优势,直接跳过相关委员会的审查,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强势通过所谓“反渗透法”。根据“反渗透法”的相关规定,未来如果发现“违法从事捐赠政治献金、助选、游说、破坏集会游行及社会秩序、传播假讯息干扰选举”等行为是“受境外敌对势力或渗透来源的指示、委托或资助,处罚就会更重”,②但是对于最关键的究竟什么是“境外敌对势力”?由谁来定义“境外敌对势力”?却语焉不详,等于给民进党当局留下巨大的“空白”操作空间。未来,被民进党当局“扣红帽子”的对象,面临的将不只是“口诛”而是“重罚”,难免引发寒蝉效应。

  (二)社会环境:从交友到焦虑

  两岸关系经历多年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两岸人民确实增加了相互瞭解,扩大了共同利益。两岸两会签署了23项协议,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截至2018年底,两岸人员往来1.35亿人次,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超过1亿人次。2018年两岸贸易额规模达到2262.5亿美元。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的早期收获计划,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切实利益。截至2018年底,大陆对台累计减免关税约1552亿元新台币,台湾共有56家金融企业和1033家非金融企业利用早期收获优惠政策在大陆提供服务。

  但不可否认,两岸社会互动的程度仍然不够深入,两岸之间的信任水平开始逐渐与已经迈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发展形成落差。特别是由于两岸在地理幅员、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军事实力上的巨大落差,使台湾民众在两岸交流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作为弱势一方的心理疑虑和恐慌。在台湾民众普遍对前途迷茫,特别是青年人对自身竞争力缺乏信心的情况下,两岸关系的深化发展确实引发了岛内民众对大陆所谓“经济入侵”的恐惧,尤其是对“被统一”的担忧。原本继续扩大两岸交流交往,特别是推动两岸民众多角度、深层次的互动是化解落差的有效途径,但是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刻意将“全球化”问题“大陆化”。民进党上台后更是为了自身的选举利益,把岛内民众对未来的“集体焦虑感”操弄成所谓的“亡国感”,利用一切机会诱导、形塑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