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汪毅夫:旅日台胞谢溪秋

http://www.CRNTT.com   2022-05-02 00:02:03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5月2日电(作者 汪毅夫)多年前,我在中国评论新闻网写过《1950年旅日台胞反对“台独”的两个故事》。全国台联老领导郭平坦读后告诉我,文中提及的人和事,他都了解,尽管有廖文毅等少数人在日本从事“台独”活动,但绝大多数旅日台胞是反对“台独”、热望祖国统一的,幷勉励我多讲讲旅日台胞的故事。

  今天要讲的是旅日台胞谢溪秋的故事,讲述他在祖国认同问题上的思想历程。谢溪秋(1892—1959),台湾台南人,6岁起从蔡国琳学诗。蔡国琳是清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举人,与他同榜的举人里,后来有林启东(台湾嘉义人)、方雨亭(福州侯官人)、陈浚芝(台湾新竹人)先后成为进士,另有林琴南、陈石遗等诗界大牛。蔡国琳本人也是功夫了得,教学有方。名师出高徒,谢溪秋小小年纪便在报刊发表诗作。得泉州学界友人陈冬挺协助,我在《台湾日日新报》1906年1月27月看到谢溪秋的《奉贺儿玉爵帅凯旋》(三首)。平心而论,诗的技巧尚可,但诗的思想内容相当糟糕。诗是为日本“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指挥打赢“日俄战争”而写的,有媚日倾向却完全没有中国的立场和中国人的意识。然而,谢溪秋作此诗时不足14岁,身心尚未健全,思想还会变化。日据台湾时期,部分台湾同胞或多或少有过“我是日本人”的模糊意识,又或迟或早地有了“我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的清醒自觉(如台湾统派领袖陈明忠就曾自述上高雄中学后,因日本同学的一顿打骂,才意识到“我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及长,谢溪秋接近和接受了爱国人士和爱国思想的影响。譬如,1909年,谢溪秋参加台南南社,有机会结识许南英、连横等爱国人士。1912年,许南英《南社同人在醉仙楼开欢迎会酒后放歌》诗,有句幷注提及溪秋之名:“谢傅诸郎森玉树(谢石秋、溪秋、星楼、霁若)”;1914年,连横等南社社友30人举办乔装会幷合影留念(连横为作《题南社嬉春图》),谢溪秋与焉。1915年,谢溪秋赴日留学,开始其“旅日台胞”的生涯,幷逐步成为旅日台胞爱国运动的领袖之一,成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谢国权(1925—2003。原旅日台湾省民会副会长,著名妇产科医生,谢溪秋之第三子)《家父二三事》记:“二次大战结束后,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挂上了青天白日旗。‘二二八事变’后,他把旗子摘了下来。两年后,他庄严地挂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他颇为感慨地说:‘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面旗’。”1949年10月,旅日爱国台胞刘启盛遵照谢溪秋的嘱咐,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集会上说:“10月1日是包括旅日侨胞、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喜庆的日子,并将载入史册。一个富强的、实行独立自主外交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它意味着中国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纪”。针对廖文毅在日本自封“大统领”、推动“台独”的活动,1955年1月1日,谢溪秋在日本东京《大地报》发表《谈谈傀儡》,痛斥“台独”分子为“不知死活,不知香臭”的“死活人”。

  旅日爱国台胞谢溪秋名垂青史。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