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钱穆身后归家何处?

http://www.CRNTT.com   2009-01-31 08:02:11  


 
  1928年夏秋之交,钱穆的结发妻子因难产而死,孩子也未能保住。钱挚赶回家中帮忙料理后事,却因劳累过度,也撒手人寰。短短两个月,钱穆遭受了三丧之痛。此时,钱伟长还是16岁的少年,钱穆怀念长兄,对这个侄儿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也就格外关心。1984年,在分隔于两岸几十年后,钱伟长终于在香港见到了90岁高龄的叔叔钱穆。

  无锡钱氏有句俗话:“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七房桥和七尺场,同宗不同支。当时,居住在七尺场的钱氏,也出了一个国学名人钱基博,和钱穆是宗兄弟。他的儿子就是钱钟书。1927年,商务印书馆要出版钱穆的《国学概论》,钱穆请钱基博写序,钱基博把此事交给儿子钱钟书。钱钟书一气呵成,钱基博读后一字未改。就这样,冠名钱基博的《国学概论》序言,竟出自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钱钟书之手,不禁让人拍案叫绝。1948年后,钱穆辗转于香港、美国,幷在1967年定居台湾,从此和家人隔绝于海峡两岸。1985年,钱钟书向钱穆发去了一封私人信件:“契阔暌违,忽五十载……旧国旧乡,望之畅然,而况于闻闻见见,庄生至言,当蒙忻许,渴盼惠来。”钱钟书盼望有生之年和钱穆再次相聚的情感,跃然纸上。可惜当时两岸隔绝,钱穆未能成行。

  1990年钱穆在台北病逝,遗愿“身后归家”。其遗孀胡美琦专程回到大陆,在幼女钱辉夫妇和侄儿钱伟长夫妇的陪同下,花了一星期时间“找地”。最初,他们去了无锡马山,在那里眺望太湖,天水一色。胡美琦对钱辉说:“这里固然好,却富帝王之气,你父亲只是个读书人,恐不适合。”接着,到了离七房桥不远的鸿山,这里有吴泰伯墓、梁鸿墓、孟光墓。胡美琦说:“鸿山虽好,却有古迹,你父亲怎能占去一席之地呢?”最后到了苏州吴县的西山,胡美琦才欣喜道:“此处临近太湖,与你父亲台湾住所外的风景相似。”墓地就这样选定。1992年1月9日,钱穆骨灰归葬西山。

  钱穆去世了,但钱穆一脉的精神仍在。钱行说:“至今,我们家的孩子只要是考到国外去,都会获得继母赠送的一笔‘启动费’。”(记者 陈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