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骑虎难下 全球央行焦灼如何退出

http://www.CRNTT.com   2009-09-04 11:38:53  


想要对货币“收放自如”,那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
  中评社香港9月4日讯/“在经历了规模罕见的集体放松货币政策之后,眼下全球的主要央行都处于某种举棋不定的焦灼之中:大手笔撒出去的流动性应该何时收回以及如何收回?在决定货币政策拐点的问题上,历史上有过太多惨痛的教训,这也让今天的抉择更加引人关注。”《大公报》今天登出朱士友的文章“退出——让全球央行焦灼”,对此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文章内容如下: 
 
  连日来,全球各主要央行密集议息。从议息声明所传递出的信息看,多数经济体经济出现初步企稳迹象。“上山容易下山难”。在经历了规模罕见的集体放松货币政策之后,眼下全球的主要央行都处于某种举棋不定的焦灼之中:大手笔撒出去的流动性应该何时收回以及如何收回?在决定货币政策拐点的问题上,历史上有过太多惨痛的教训,这也让今天的抉择更加引人关注。

            美联储“蹲守”最佳时机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上个月通过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及在国会作证两种形式公布了其对于“退出”策略的考虑。他要传达给外界的信息似乎是,问题在于何时退,而不是如何退。

  选择退出时点的确是最棘手的问题,而美联储在这里是栽过跟头的。回溯到1936年,由于担心银行存在美联储的巨额储备资金会引发“未来不可控的信贷扩张”,美联储大幅上调了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要求,导致自1933年开始的经济复苏嘎然而止,造成双谷经济衰退格局。所谓双谷衰退,类似于现在人们所说的“W”型复苏,即衰退期中经历一段短暂复苏后再度陷入衰退。现在人们最担心的也是“W”型复苏,其杀伤力甚至大过“L”型。因此要避免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必须确保看到经济持续企稳方可采取动作。

  持续企稳,这是一个很难判断的标准。美联储一方面要关注全局,也就是从工业产出到零售数据,从家庭支出到储蓄率,从失业率到CPI,每个环节的风险都需确保充分释放;另一方面要关注数据的连续性。仅仅第二季度GDP好于预期,或者7月份失业率意外下降可能还不足以佐证经济企稳。特别是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滞后的经济指标,如果连续3个月均下降,则表明复苏预期大大增强。那个时候美联储面临的收紧压力会更大。至于其他数据,可能需要连续一两个甚至两三个季度持续转好才能确定企稳。

  前面说的都是防止过早行动扼杀经济复苏,但是行动过缓酿成的苦果似乎距离人们更近。“9?11”事件以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过长时间实施超低利率导致资产泡沫累积直至2007年次贷危机集中爆发,这些都说明错过最佳“退出”时点将遗患无穷。

  如今,伯南克获得了连任,但愿其对“退出”的“蹲守”不会错过最佳时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