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亚中:马不应闪躲两岸敏感政治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09-11-03 00:33:43  


在处理两岸关系时,马英九政府的说法是“先经后政”。资料图
  中评社台北11月3日电(作者  张亚中)在处理两岸关系时,马政府的说法是“先经后政”,但是本人在“不要逃避和平协定”一文中认为,马政府目前的政策其实是“只经不政”。马政府不希望踏出政治性协商的理由在于选举的考量与美国的态度。两个简单问题请教马政府。第一、经济互动是否可以解决敏感的政治问题?第二、逃避、拖延、或冷却两岸政治性议题对台湾有利还是不利? 

   一、 经济互动不可能解决政治分歧

  马政府的两岸关系发展路线图为“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本人认为应该是“政经并行、难易并进”。原因很简单,第一、核心的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不可能正常化。第二、经济关系虽然有助于两岸关系和缓与改善,但是政治问题涉及两岸定位与走向,此非经济关系改善可以解决。核心问题不能处理,两岸政治互信就不可能建立,两岸关系难以平稳地向前迈进。

  (一)西方的经验是“先政后经、先难后易”

  历史的经验显示,东西德如果没有在1972签署《基础条约》,不会有后来一百多项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协定。没有1975年相当于欧洲和平条约的《赫尔辛基最终议定书》,东西欧不会开启“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互信机制。

  东西德在《基础条约》中,接受了共识,也接受了核心歧见。在这样的基础下,东西德才可能推动日后一连串的政策互动。《赫尔辛基最终议定书》确立了二次大战后各国的主权与领土,在这些高难度的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后,东德与东欧国家才愿意与西德及西欧国家建立互信。

  两岸问题自然不同于东西德与东西欧的问题,但是东西德与东西欧的经验告诉我们,双方没有政治性的共识(即使是对歧见的共识),互信措施是不容易启动的,即使启动,寿命也不会很长。

  (二)两岸可以“政经并行、难易并进”

  两岸不同于东西德与东西欧。由于两岸目前宪法仍为“一中宪法”,因此在法律的意涵下,两岸处于“一个中国内的分治”状态。冷战后国际情势的演变、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经济相互依存、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都让两岸在即使没有政治性协定达成以前,还可以保持高度的经贸互动与人员往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