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曹禺话剧是辽阔的中国史诗

http://www.CRNTT.com   2010-09-29 13:36:48  


资料图:剧作家曹禺
  中评社北京9月29日讯/“(曹禺戏剧)《原野》中的失地农民,农村的权势及弱势关系,所带来的剧痛,在新浪微博上天天看到;《雷雨》中人伦之乱导致的悲剧,《北京人》中传统大家庭关系的衰败,《日出》中的金融、工商之乱,权钱交易,白露的混世之苦,包括翠喜等的皮肉生涯,都在我们今日的现实中举目皆见,哪里需要将它们名之为‘旧社会’?”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之际,话剧导演牟森今日撰文“曹禺话剧是辽阔的中国史诗”,揭示出“曹禺的意义”:

  没有什么比一个民族进行了好几百年还没有完成的转型,更大、更复杂、更残忍的了。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最辽阔的史诗;呈现转型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扭曲和人伦之痛,是最伟大的戏剧。曹禺的意义,正在这里。

  曹禺一百年诞辰,很有排演他老人家剧作的冲动。排演不成,只好将这种冲动写在纸上。用一次纸上排练,向中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致敬。

  《雷雨》(1933年)、《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和《北京人》(1941年),曹禺一生,这四部戏最为重要,都创作于39岁之前,民国年间。

  用这四处戏,排一个四部曲,题为“曹禺的四季”。

  四季,是自然的,也是人生的,更是命运的。春、夏、秋、冬,史诗性的构造。我选择《原野》来表达春,《雷雨》表达夏,《北京人》表达秋,《日出》表达冬。

  去除有一段时间,庸俗意识形态赋予曹禺剧作的各种遮蔽,还原这四部戏真实的近代史背景,将它们镶嵌回隐秘的历史深处,挖掘曹禺本人创作这四部戏的初始萌动和动机。

  四部曲,只表现一个主题,转型之痛。1840年,到现在,中国其实只在进行一件事,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商业社会,从血缘关系向契约关系,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转型转不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