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杨伟中:反思陈光标的台湾之旅 | |
http://www.CRNTT.com 2011-02-27 10:31:35 |
陈光标到台前后,L女士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撰文讨论“陈光标给台湾带来的冲击”。她写道:“台湾民众对大陆现状的‘无知’,让很多大陆人颇感惊讶”,因为台湾人问着:“大陆有电梯吗?”“大陆也有纸尿布?”“台北这种塞车现象北京没有吧?”而陆客的出手豪爽,消费力惊人,却普遍被(台湾人)认为是“官方有钱,民间贫穷”。 L认为陈光标到台行善“原本是一个让台湾看见大陆民间真实成长的例子,同时也可借此了解大陆人不怕张扬的社会氛围以及大陆慈善体系的运作”,但预设立场、报道角度狭隘的台湾媒体却逼得陈光标在媒体镜头面前“演练”一番,以双手赠上红包并且一鞠躬。于是,“台湾人的‘自尊心’再次得到满足,你看,我们教会了大陆人‘尊重’这两个字怎么写,然而,台湾也再次失去了一次深度了解大陆的机会。”L犀利地批判着。 接下来,她总结道:“其实,台湾各界对大陆并非‘无知’,而是不愿意接受,昔日的‘穷亲戚’如今不穷了,比我们有钱了,还带着现金来撒了,情何以堪”。L引述她大陆友人的话说:“大概是台湾人只有一点自以为比大陆人有钱的可怜自傲,陈光标此举是粉碎了他们的这点自傲吧?” 自认向来期待台湾民众能更“深度了解大陆”,对于某些片面报道、解读大陆的台湾媒体颇感不满的我,在读完L文章后竟也不舒服了起来,甚而有些怒气。怒气何来,是因为“狭隘的地方意识作祟”吗?我必须面对,必须自我解剖。 细细想来,勾引我不满的,不在于L点出了确实存在某些台湾人(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心中的“无知”、“自傲”与“偏狭”,而在于那种“全称命题”的书写方式:“(你/他们)台湾人”、“(我们)大陆人”。 毫无疑问,这种“全称命题”很容易加深隔阂、产生对立、激起敌意,在人为塑造的“我群”与“他群”间开启一波波的“筑墙运动”,不是陈光标喜欢展示的“钱墙”,而是“心墙”,是一层层心灵的隔膜。就我所知,一些报社同事对L的文章就颇不以为然,如果大伙也回敬L的文章以“他们大陆人就是如何如何……”那么讽刺而悲哀的事情就会发生:在这个自许两岸交流平台的媒体里,一道道“心墙”竟沿着两岸界线堆砌着。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