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提高消费率引导中国经济二次转型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09 08:46:23 |
但是储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内外部不平衡的主要症结所在。 一方面,“高投资(高储蓄)、高出口和低消费”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典型的特征写照。在总需求的三大组成部分中,投资具有“引致性”和“派生性”的特点,(净)出口贸易则易受外部市场环境和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投资和(净)出口贸易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消费,唯有消费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缺乏消费的有力支撑,新增投资产能就难以及时被市场消化,递减的投资收益率已不能吸引和消化更多储蓄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大规模投资引致的结构性通胀将被产能过剩和库存化所取代,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又将取代结构性通胀,从而会引发一轮又一轮通胀与通缩交替出现的经济波动。 另一方面,内部不平衡又会通过外部不平衡表现出来。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GDP=C+I+G+X-M (其中GDP-国内生产总值、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X-M-净出口) ①式,经变换,推出CA =I-[S+(T-G)] (CA-经常项目、S-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 ,表明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投资减去国内储蓄。中国现阶段的经常账户顺差,就是因为国内储蓄大于投资。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的经济实质是,国内投资不能充分吸纳国内储蓄,贸易顺差反映了以实物形态的资源流出,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也正是要把提高消费率列入“十二五”“硬约束”指标的根本意义所在。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经历全球规模最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它将涉及中国整体的发展路径和动力结构的转换,不仅涉及如何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财富分配结构,例如,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政策,构建“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机制,要改变财富分配过度失衡,构建均衡共享型发展模式,还包括如何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利于消费能力增长的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等。 无疑,这种转变会对全球需求结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预测,中国在2025年前很可能将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拉升到50%以上。届时,中国的消费率将与欧洲和亚洲的发达经济体基本持平,从而使中国经济跃升到一个新阶段。麦肯锡估计,十年后,全球经济每年可有1.9万亿美元净新增消费,由于中国持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并逐步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中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将从目前的8.5%上升至13%,真正成为一个内需驱动型的国家。 文章最后提议,为大力推进中国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二次转型”,应该抓紧制定中长期消费型经济发展战略。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