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11-04-16 10:19:57  


 
  在抚顺,黄维终于制作出了一台“永动机”。但是,“永动机”只转动几圈便停了下来,并不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无止境的转动下去。这台“永动机”的失败虽然不足以让黄维放弃,但是也触动了他的内心。现实残酷的是,一直到去世,他一直在设计、制造、试验、失败再设计、再制造,“做完就放在阳台上,一平方米大小。特赦后,爸爸还在家里研究,他让我抄写要上交的‘永动机’方案的报告和他写的论文;我哥黄理也被调过来研究,他是学机械的来帮画图纸,一年来好几次,有一次借调了一个月,还有我姨夫的学生也协助过。”黄维坚持了几十年,一直没有放弃,虽然他倾注大量心血的多个“永动机”都先后失败了,但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精神也被人所称道。试想一下,如果没有100多年来国内外一些人对“永动机”的研究,“没有去爱过,怎知他错?”

  当父亲在抚顺改造的时候,黄慧南也来到了东北接受知识青年的“改造”。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后也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了上海,去了吉林延边的农村插队。”黄慧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父亲有着最直接的认识。“那个时候我身体不好,我爸爸就给我写信,非常关心我,还把自己在里面的劳动报酬通过妈妈寄给我说看病用,大概有200多元吧。”

  与父亲同在东北的黄慧南,也想趁就近的机会去看看他。“比如,我回家的时候可以去抚顺停留下,一直有这个想法,但是没能攒够路费”。

  这时的文革几乎侵扰到每一个城市家庭,黄慧南家也不例外,但是黄慧南因为去插队了,“没有受到什么冲击”,母亲蔡若曙则是受了些委屈,“给她剪阴阳头发,被罚去劳动,天天拔草、扫街,扫厕所。她被清华大学的红卫兵从北京轰回上海了,让回原籍。但是在上海妈妈倒是没被怎么样。每天去居委会早请示晚汇报,居委会干部说,你来干什么,你又不是黑五类分子,就让她回去了”。

  “妈妈与爸爸也失去了联系,我们不知道他去了抚顺,直到林彪事件后,上海政府部门通知说转到抚顺了,告诉了一个地址,顺便了解了下家属的生活情况,才开始恢复了联系。”

  若曙:

  我现在在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这一光辉文献,要买参考材料《共产党宣言提要和注释》,定价只一角六分钱,请你马上买一本寄来,不要耽搁。

  黄维 1973年1月29日

  1972年开始,黄维与家人的通信又多了起来。他和家人都没想到的是,告别改造、离全家人团聚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父亲回家了,母亲意外去世

  1975年3月21日,来自沈阳的12次特快列车停靠在了北京站。黄维回到了阔别7年的北京,与他同车抵达的是第七批、也是最后一批特赦的293名战犯。

  作为这次特赦战犯的第一名,黄维代表293名战犯,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封感谢信,并在3月23日招待宴席上宣读。这封信后来由叶剑英带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批示,要求转发全国县团级以上干部阅读。

  这一年,黄维71岁。

  得到消息的黄慧南赶到了父亲所住的前门饭店,“爸爸对我一直有歉意,他住的是一个套间,他对饭店人员说,在那里放张床,要我住在那。”在北京这边陪父亲呆了十几天后,黄慧南回上海忙活办手续搬家,“因为父亲在北京工作了,我们就把家搬到北京来了。”最初,黄维并未想定居北京,提出带着老妻回江西贵溪老家安度晚年,但中央批示他留京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享受政协委员待遇,并对黄维格外照顾,每月工资200元。

  在等待丈夫27年后,蔡若曙终于等来了与黄维团聚的时刻。黄慧南评价说:“爸爸刚出来那一段时间,他真的是特别得意,因为妈妈这么等他,很少有的,前前后后特赦出来这么多人,没有一家是这样的,巴巴的等了27年,好多都是要不离了,要不改嫁,有的人还被拒之门外,所以我爸爸很自豪妈妈这么等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