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为什么不相信张海忠是自杀?

http://www.CRNTT.com   2011-07-14 11:29:33  


 
王聃:“官员抑郁死”正制造新的释疑疲劳

  2011年07月14日03:00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王聃 

  河北邯郸市邯山区区长张海忠被发现在其办公室内颈部割裂死亡,此前曾有传言称,张海忠之死与其生前主抓的拆迁工作有关。邯郸市警方通报称,张海忠系重度精神疾患自杀死亡,也即通常所称的“抑郁死”。(7月13日《新京报》)

  我抑郁,我自杀。这些年来,官员自杀事件频发,紧随其后的则多是整齐划一的“抑郁死”解释。从病理上来说,抑郁症的确不是什么稀罕的精神疾病,可我们看到的一个情景是:官员“忧郁死”的官方解释,总是惊起非议一片。你只要点开张海忠自杀相关新闻的微博评论,就不难窥见类似的情绪。

  不能用“选择性失聪”肤浅地解释公众的不相信,因为与此相对应的一个事实是,这些非议多发生在本身就疑窦重重的事件中。张海忠被怀疑因拆迁而死,如果没有详细的调查和释疑,一句轻飘飘的“抑郁死”又怎能抹去围观者心头的疑云?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去年6月,民航中南局局长刘亚军卧轨自杀,民航总局随后在其官网上宣布刘自杀系精神抑郁所致。但公众发现,就在刘亚军自杀前,他辖区内的7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检察机关带走调查,其与刘亚军之死的关联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可民航总局的说明对此未着一字。

  人们之所以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抑郁死”,是因为太多的死因调查绕过了公共利益。常识与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匆忙的盖棺论定,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可能从此就关上了黑幕的大门。试想一下,既然以“抑郁死”为张海忠死亡画上了句号,那么其背后的拆迁猜疑调查,自然永远不会再被提及。而这恰恰是张海忠之死的最大疑点。

  “抑郁死”了,当事官员即便有丑闻,也不会被揭露,牵涉其间的其他官员也终于不再“抑郁”——利益如此盘根错节之下,“抑郁死”无疑成了最优化的选择。这样的结论也许不适用于张海忠之死,但毫无疑问,它有着成为现实的土壤。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目睹过太多词语的沦陷与被扭曲:躲猫猫、70码、我爸是李刚……“抑郁死”不过是又一个佐证。越来越多的事例在表明,“抑郁死”正在成为一个令人疲劳与难以置信的释疑词汇,这事实上已是一种警醒,那些对官员之死的不完全真相呈现,看似正义凛然,终究难掩悠悠众口。我们需要彻底、不回避真相的官员死因调查。否则,一个官员在“抑郁”中死去,更多不明真相的眼睛也无法释然,众口依旧汹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