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为什么去香港上大学

http://www.CRNTT.com   2011-08-17 14:20:25  


 
北大清华“落跑族”

  背后的维多利亚港灯火通明,一个青年紧抿着嘴,这张十年前的照片,乍看像是小照相馆的布景成像。耿春亚掂着照片打量自己,那个从江苏淮安考入清华大学,又投奔香港的青年,现今已是香港永久居民。

  2001年,耿春亚还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以“交流生”的身份第一次到了维港。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考察遍了香港的八大高校”,他认为:香港科技大学在西贡风景优美,但位置太偏;香港中文大学在沙田占山为王,去深圳比到中环还要近;至于港大,“气氛像北大,我一个清华毕业生不喜欢。”

  这次游学之后,耿春亚下定决心要去香港读书,2002年,他争取到了一个公费留学的机会,如愿以偿地进入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他圈定九龙塘为自己的起点,“因为这里是香港的心脏”。九龙塘以依山而建的购物中心 “又一城”闻名,香港城市大学通过与一架商场内部的扶梯相连,呼吸着整个香港社会的物质气息。

  正是这股气息打动了耿春亚,“城大就像一个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看香港人如何处事,看香港社会的意识形态,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了。”

  当年,他是唯一一个从清华来港的学生。尽管在清华同学看来,这不吝“是个疯狂的决定”。因为以耿春亚的学术成绩,外加手握四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完全有条件去麻省理工。

  但在香港短暂求学过程中,香港吸引了他,“这里充满公平、公正机会的社会,而对有实力的人来说,公平性非常重要;香港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工商服务的软硬件环境,只要你想创业,只担心自己的能力问题”,耿春亚对自己的规划就是日后从商,香港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

  而在香港十年,求学,创业,结婚,买楼,“我的同学中,不管在北上广,还是国外,有几个买了房的?”能够在香港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买房,是耿春亚的成功指标之一。

  在耿春亚的年代,能去香港读书的学生,还是凤毛麟角,而在香港高校自2003年开始招收内地自费生后,到香港求学的学生,每年呈加速递增的趋势。这些学生也不会再面对耿春亚当时面对的讶异目光,对香港读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自然不过的选择。

  大三学生王璇,高考前先是被清华大学提前招生录取,签下一纸“排他性录取”的合约。高考发榜后,不满被调剂去了非自己志愿的专业,但困于预录取协议而上不了北大。一气之下,父母就支持她去了香港大学。

  北京四中毕业的刘策,高考被北大录取,但未能进入自己的第一志愿光华管理学院,他宁舍北大,而自费来了香港。而同学中,大部分都是像王璇和刘策这样的情况。

  这也使得香港大学的商学院,成为内地学生最趋之若鹜的专业。2009级香港大学录取的300名内地学生中,有116人就读于商学院。内地生在港大商学院因此成了大多数,占总人数的近四成。

  在港大商学院的成绩排名中,上半区几乎被内地生包揽。学院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笑话,香港本地学生在考完试后,自我感觉不错,会感叹一句,“达到了内地生的平均水平”。

  港大教务处主任王女士在接受《南都周刊(微博)》采访时承认,内地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略胜一筹,尤其是理工科。而且近年录取的内地生的英语水平有惊人的提高。

  即便像讨论课这样内地生相对陌生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内地学生的组队提案能力也不落下风。“香港学生除了国际学校出来的,大部分人却说得一口‘broken English’。”王璇说。所谓‘broken English’学名langue,是英殖民时期的产物,原指华人和东南亚社会中通行的蹩脚英文。

  “这里的竞争不如清华北大,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刘策早早打定了出国继续深造的主意,这个一心关起门来读书的学生,甚至很少跨过眼皮底下的维多利亚港,涉足校园以外的香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