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让温州信贷危机自生自灭吧

http://www.CRNTT.com   2011-10-11 11:40:35  


 
  温州金融机构今年1至8月已超负荷放贷585亿元,中小企业不差钱

  从温州统计局的数据也可以发现当地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倾斜。至8月,温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126.59亿元,同比增长2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930.39亿元,同比增加746.5亿元,增长14.4%。据此,金融机构存贷比为83.22%,严重超负荷经营,违反了75%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吸收了100万元存款,按法律规定最多只能放贷75万元。按8月末温州市全金融机构7126亿元存款余额,只能放贷5345亿元,8月末已经超负荷放贷585亿元。如此超量的贷款不在企业手里,又能在哪里呢?

  由此再来审视包括正在申请的600亿专门融资贷款、中小企贷款利率不超过30%、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政府最近出台的一揽子救市政策。不难发现,以开放中小企业融资为主旨的相关政策基本可以算是开错了药方,因为温州大部分中小企业从来就不缺钱。

  ■ 投机生财:“什么赚钱炒什么”风险自担

  信贷资金偏离实业,流向房地产和高利贷两大“炒钱”领域

  某种程度上,温州中小企业借高利贷的不多,但把本来用于实业的资金拿出去放高利贷的却不少。有专家估算今年温州共计有7353亿元的社会融资总量,但预计仅仅有500亿的财政收入。这也就是说,温州人每借1元钱,只能够相应产出0.4元的GDP,或者说为规模以上企业创造0.54元的产值,或者说实现0.027元的利润。资金效率使用之低除了说明当地企业有钱不会花之外,还隐藏了一个信息就是,信贷资金已经偏离实业,流向收益更高但无益于整个经济产值的“炒钱”领域。

  据了解,温州信贷资金基本上流向两个方向:第一,高利贷。温州多家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一般是企业。企业从银行融到的成本1分,高利贷收益3到5分很自然,所以企业从中牟利。第二,房地产。温州的房地产企业,很多是一个项目背后10几个,甚至几十个股东,这些股东的钱都来源于实体企业。在温州2010年百强企业名录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余40多家制造企业无一不涉足房地产开发。

  政府再扩大放贷规模等于用纳税人和存款人的血汗为投机者买单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高利贷也好、跑路也好,其实属于民事纠纷,跟政府一点干系都没有,因为政府从来没有倡议或鼓励过民间借贷。资金断裂引发的社会秩序混乱,政府有责任管理,但不是以金融的手段。如果把这些事全都包揽在自己身上,偿付资金是绝对不够的。据里昂证券的民间借贷调研报告称,温州的民间未偿贷款总量可能已经高达8000亿元到10000亿元,由于一些本地企业开始破产,估计今年大约有10%~15%的未偿贷款将会变成坏账。如果政府要强出头,但只会增加银行坏账风险,到头来是用全国纳税人和存款人的血汗为一地的投机者买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