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战后六十年来日本人怎看待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12-10-05 09:50:12  


 
  但日本对中国依然心存顾虑,希望通过经济援助把中国拉过来作为西方联盟一员

  毕竟中日两国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对垒阵营,冷战后期意识形态之间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对中国依然心存顾虑。从80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一方面实施对华经济援助(ODA),希望以此换取自身安全环境。日本政界人士当时认为:中国在经济上不稳定容易导致政治动荡,引起路线变化,也可能“倒向苏联”;中国的实力如强一些,中苏关系便可“稳定”在“不战不和" ,‘长期对立”的状态,这样日本就可借中国钳制苏联,抵御苏联的威胁。大平首相谈到实施ODA的因由时也透露了这一点:“如果中日处于敌对关系,日本的安全保障将成为极其困难的事。从这个角度看,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以及经济合作,对于确保日本的安全来说,其价值不下于几千万亿日元。”(《日本对于ODA与中日关系》,王富永,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希望将“自由”、“民主”理念逐步渗透中国,巩固西方阵营力量的制胜“筹码”。1981年5月,铃木善幸首相在美国明确表示:“我们希望见到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希望见到中国继续采取温和与合作的态度,保持中国作为西方联盟的一员”,并“通过经济方面的援助把中国拉过来,使之向西方开放的国家”。日本有一部分战略家认为:日本支持中国实行革新开放,有利于于接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促使走上西方的‘民主自由’道路。这样,可以使中国“从力图打破现状的势力,转变为维现状的的势力。”(《试论“他者”认识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田庆立,《日本学刊》 ,2011年06期)

  从1989年开始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日渐下降,“中国威胁论”再度流行 

  从90年代开始中日关系趋冷,1989年中国政治爆发“风波”后,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一度降温;到90年代中期,中国核试验、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中日之间政治摩擦增多,同时新闻媒体对华报道基调有所转变,日本人的中国观中负面因素增加,日本人对中国的亲近感不断下降。

  近代以来,中国在日本一直是“贫困”与“落后”的象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本经济陷于停滞,潜存于日本人心中的两国“先进——落后”的图式遭遇到挑战。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随着日本经济困难的加深,日本的民粹沙文主义和对外仇视情绪与日俱增,而这种仇恨的主要目标便指向中国和中国人。”

  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在日本舆论界再度流行。《读卖新闻》论说委员荒井利明谈到日本国内“威胁论”泛滥的心理根源时说:“至少对一部分日本人而言,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中国的经济大国化。日本很早就开始现代化和蔑视中国。当面对中国凌驾于日本之上时,感到了中国的威胁。这里体现了日本人心理的扭曲,很难站在对等的立场上审视事物。不正常的心理即潜存于对的厌恶感和威胁论之中。”《东京新闻》的社论也指出:“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日本人对经济的自信产生动摇,认为中国通过经济发展,不仅能使中国成为政治大国,而其将会成为经济大国。看作‘威胁’使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变化,导致日中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试论“他者”认识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田庆立,《日本学刊》 ,2011年06期)

  而日本民众也受到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一位日本民众说:“日本对中国有一种担心,害怕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会导致军力增加。中国是有责任的大国还是霸权国家,现在还看不出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