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下滑

http://www.CRNTT.com   2013-05-03 09:00:40  


资料图: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胡舒立
  中评社北京5月3日讯/“对经济放缓勿过度紧张;对增长转型勿叶公好龙;须防止国企在竞争性领域再次大举扩张”。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2013年4月29日出版)登载知名媒体人胡舒立的评论文章“如何看待经济增速下滑”,全文如下:

  中国经济春寒料峭。今年一季度,GDP仅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低于2012年四季度7.9%的增幅。企业层面的感受还更严峻。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如何看待近期增速下滑,再次成为政府与市场关注的焦点。
 
  决策层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已明显提高。针对一季度放缓的经济增速,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这一判断是冷静客观的。然而,在一些政府官员和市场人士中,也弥漫着颇为强烈的焦虑感。国务院国资委近期成立“保增长”工作小组,要求央企承担“保增长”的重大责任,并强调,“这既是重大经济责任,也是重大政治责任。”其情也急,其色也厉,与数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深重之时竟有几分相似。经济增速下滑对某些政府部门形成的压力,是不难想见的,但必须避免反应过度。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前提是辨清中国经济的历史方位,审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问题,把握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和隐忧风险所在,如此才能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针对性。
 
  多轮经济波动表明,宁热勿冷,已成为不少财经官员和市场人士的心理定式。它本身已成为放大经济振幅的社会心理基础,其后蕴藏着复杂的政治社会成因。但无论如何,中国经济不可能永久保持过往30余年的迅猛增长,各方均应面对现实:中国正经历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后转入中速增长的转换期。
 
  对此不必茫然惶然。中国经济体量已大,尽管增速放缓,每年新增量仍将保持上升态势,加之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并不会出现总量问题。从结构看,中国经济近年已经发生了内在变化,工业占比已达顶峰,服务业势必将成为主导,从国际经验看,这虽也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但对就业却有正面促进。
 
  这些变化可获印证。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第二产业。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高端消费受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到55.5%,比去年全年高3.7个百分点,亦高出资本形成30.3%的贡献率。这些变化总体符合政府与学者多年倡导的发展方向,但当其真正来临时,有些人却忧心忡忡。对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叶公好龙。
 
  接受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视而不见,更不能罔顾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过严肃重整而取得的复苏进展,一味陶醉在“风景这边独好”的幻觉之中。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中国旧有的增长模式是靠政府主导下银行信贷扩张推动以海量投资为主的粗放型增长。这种模式深嵌于现在的政治、财政、金融体制内,改变殊非易事。
 
  消费要想持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也面临着重重考验。影响未来居民消费走势的收入增速,一季度出现明显回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3.1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更是低于经济增速。未来消费的增长应主要通过一次分配的改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新一届政府多次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是切中肯綮的。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再次称,针对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要对症下药,开出的每一剂“药方”,既能够治标,更能够治本。这从根本上讲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元气。
 
  自从政府换届以来,多项改革举措出台,核心要义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事关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的重大议题,并未提到应有高度。民营企业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和“铁门槛”依然。此次国资委提出,中央企业今年“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的目标,须知去年央企利润仅增长2.7%。余勇可贾,但人们不免担心, 在“保增长”名义下,国有企业是否还会在竞争性领域再次扩张?
 
  还是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即使必须出台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也要注意不能给今后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设置障碍。” 在应对经济增速下滑时,这一点尤需铭记。过往的经验与教训都要求人们,多一分尊重法则的从容,少一分闻风而上的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