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http://www.CRNTT.com   2013-10-28 10:45:28  


  中评社北京10月28日讯/此间证券日报今天登载张茉楠的文章《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指出,只有整体的金融体制改革到位,中国才可能真正建立起能够反映风险定价和实体经济需求的市场化基础利率体系。详论如下:

  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固然又将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础利率体系还需要更深入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贷款基础利率作为短期利率,一般处于收益率曲线的最短端,其对收益率曲线的影响也是逐渐由短端传导至中长端,并影响整个利率走廊。未来在市场基准利率培育方面,必须将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机制由货币市场向中长期信贷市场延伸。

  央行上周五宣布,自10月25日起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化基础利率体系开始成形。

  所谓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央行公布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首日报价为5.71%,相当于目前央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0.95倍。这也是仅仅时隔两个多月,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以及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又一关键举措,这预示着市场贷款基础利率取代官方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时代已经到来。

  其实,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并不晚,正式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起步于1996年,在具体步骤上采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策略。至1999年底已先后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由大额定期存款开始逐步延至存款利率改革的尝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这样看上去我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然而,从操作层面看,我国经济结构中非市场化成分较多,存贷款利率缺乏主动灵活的调节机制,不能较好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率杠杆传导的良性循环尚未建立,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不能够有效传导实现联动,利率传导主体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灵敏,也造成了中国利率“双轨并行”的局面。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