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成泽被处决后的中国外交关系或更恶劣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10:52:37  


 
  中国如何正视“文革”的制度性循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为了推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而选择与本身体制的妥协。在二十余年之后,即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决策过程,这种妥协,又再一次得以体现。妥协的逻辑,以保守换开放。经济体制、包括以经济为轴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均以政治体制的更加保守,得以保全或作为妥协的条件。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尺度,取决于政治体制及领域让步的宽幅。很显然,这一取向的可持续性,将会非常困难!

  朝鲜处决张成泽之后,中国需要迅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决定》的这一延续1991年“以保守换开放”思维进行调整或反省,以加速和深化本身尚未稳定的政策主张,使之不再对经济领域的《决定》贯彻形成掣肘、或者埋下更加恶化的隐患。假如仍然继续既定思维,则很难保证经济领域的全面改革的预期目标真正实现、或者加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直到如今,我们尚未看到政府对朝鲜处决张成泽之后的中朝关系、中国外交关系,进行正负评估。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与美国、中国在东海之日韩、中国在南海之诸国,均在进行着或明显或隐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论什么取向,但肯定对中国不利,这是必然的结果。在中国进行了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二十余年,世界已经慢慢地忘记或忽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特别是取得高速经济增长(暂不论是通过什么样的代价)之后,世界对中国的疑惑或疑虑,同样包括了制度的优劣性,变得更加宽容,而这种宽容,为中国的发展环境带来了现实的弹性空间或余地。在朝鲜处决张成泽之后,世界突然发现,中国与朝鲜的某种同质性,原来如此接近。中国的一边,是美国是西方是世界发展主流;中国的另一方,则是如朝鲜这样被世界公认的不安全国家,即使不说其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但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落后的政体,则无人可以否认。

  在东西之间,在左右之间,在开放或繁荣与封闭或落后之间,中国何去何从?这既是现实选择,同样也是超越既往的战略反正。

  中国改革:或距离伟大不远

  假如说任何风险,都可能是更进一步的机遇。中国,又一次面临这样的历史机遇,似乎暗含着世界需要中国的现在,可以超越1991年的那种妥协的纠偏,或者提示着中国可以超越以保守换改革的思维逻辑,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一次本质的、真正革命性的修正。

  与1991年邓小平的改革困难,所面临的组织内部保守势力相比较,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决定》决策过程,所面临的阻挠和困难程度,已经显得非常赤裸裸,甚至可以明晰到既得利益者阶层,由此从经济领域的严重腐化,到对组织深入骨髓的侵蚀。同样是对组织的生死存亡,但2013年的中国会更加复杂。而这一更加复杂的背后,则又显得非常明朗和单纯,起码无需再对“姓资姓社”之类进行无谓的回避和辩驳。从某种意义上,2013年的中国改革,所面临的阻力,是自上而下公认的阻碍或者公愤。这是在1991年不敢想象的有利于改革的社会基础和公认,假如1991年邓小平面临的这一环境和趋势,则可能不会采取明知道日趋被动的以保守换改革的策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