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金融:清存量 宽赤字 宽货币

http://www.CRNTT.com   2014-07-20 09:17:46  


 
  文章认为,经济杠杆调整期间,货币政策的“锚”应该简单锁定为金融稳定,而非其他。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时间。

  宏观政策中其实不乏结构性工具(财政政策),如给服务业减税,给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资本支出(Capex)补贴(贷款贴息或坏账准备金补贴),或者向某些部门提供资金(比方说给家庭部门发红包),效果直接而有效。

  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不宜过于细化定向到具体行业或者投资项目,搞不好反而会加剧扭曲的效果。央行目前的定向工具(再贷款、定向降准、甚至PSL),其实并不能有效保证资金流向的效率,货币结构性操作不能替代有效传导机制。长此以往,资金的使用效率可能会更差。

  如果“定向金融”以现金流为导向,是根本不用结构性工具去动员的。利率若被阉割了优胜劣汰的出清本能,变成加杠杆的工具,那未来的路径只能是喘息式的。这是由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所决定的。中国早就过了将钱砸向基础设施就能带来人口和财富集聚的时期了。比方说,铁路货运都呈现负增长趋势,它对应的正是中国工业重化周期顶峰已过,2013年的投资率很可能已是历史的峰值,但定向金融是否也充分认知了这一过程?

  文章提出,考虑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对冲政策是必要的。但也要尽可能让市场主体来发挥决定性作用。比方说,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降低财政融资的成本,来帮银行解除枷锁(资本、坏账、贷存比)。大量潜在坏账留在银行体系内是非常危险的,这样银行会变成“僵尸银行”,资本和流动性吃紧,未来外部风险冲击时,银行根本没有反周期操作的能力,会放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宏观上看,只有通过存量债务的减记和重组,清理“僵尸信用”,才能为新增信用腾空间。

  让银行在强化的资本约束的框架下重新“加杠杆”,可能要比“定向金融”的效率好得多。股市、融资成本乃至经济增长都可能因此而受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