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基建“走出去”应摒弃工程承包思维 | |
http://www.CRNTT.com 2014-11-14 09:15:39 |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讯/互联互通、基建投资已连续两届成为APEC议题之一,亚太(特别是亚洲各国)主要依赖陆路交通的国家最多,但交通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基建投资亟待推进。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以高铁为核心的基建投资在技术整合、运营实践检验、性价比优势、融资支持上的优势非常明显。同时,中国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是最大的海外大型工程承包国家。
中国证券报发表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文章表示,亚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相对封闭,近代以来,本国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遭受到现代文明和国际主流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进程一度受阻;而在当代,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IMF、世界银行、洲际开发银行等,所提供的援助仅仅是“授人以鱼”,并且在提供援助时有意无意地附带了价值观输出,与受援国传统文化和治国理念存在一定冲突。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主要发达国家大多从本国经济复苏出发,发布经济刺激政策。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连续多年的QE政策,造成流动性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大规模进入和撤出,对于这些国家经济和金融、老百姓福利冲击比较大。因此,发展中国家对于融入现代文明来提高本国国力和生活水平有强烈的诉求,但害怕资本输出附带价值观式的援助行为,也担心攫取本国资源式的援助行为。 文章提出,每一次人类交通工具的创造与创新,不仅带来生活、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改变,而且促成一国生产结构的效率升级。要实现现代化进程,亚太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陆地纵深的亚洲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不仅是这些国家加速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高本地区人民福祉,实现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稳定执政基础的保障。因为只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居民在用电、饮水、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才有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才有本国政府、企业和人民通过互联互通来观察世界、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交流和贸易,经济才能发展、政权才能稳定。因此,只有基于此目的的资本输出,这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授人以渔”。 一般来说,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高端制造业在大国最易于形成,也是大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于30多年对外开放所需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城市化所需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阔的腹地、巨大的人口红利、资源空前大流动的机会、内外需市场,中国不仅构建起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在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承包和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运营经验。特别是,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多轮基建投资计划的实施,形成了基建投资边际成本比较低的投资模式、规模化的产能潜力。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