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经贸强国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6-08-02 07:25:21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可以带动中国富裕产能和资金“走出去”,也有利于中国产业的优化升级,还可以加强同沿线国家产业价值链的构建,促进产业间的合作。
  中评社北京8月2日电/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发展中国经贸强国战略,需要有坚实的经贸实力做基础,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是稳固中国实体经济和经贸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内而言,不仅需要中国各产业(产品)不断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以提升增加值含量,实现价值链的“梯级”发展路径。同时,还需要继续实施出口结构优化和调整政策。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经贸强国的必由之路。对外,中国应该紧紧抓装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机遇,加大与沿线国家产业链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价值链。此外,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谈判,了解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结合中国经贸强国战略,积极应对,争取其中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涛文章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对外经贸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国际分工体系日趋细化,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交织并存。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日渐盛行,中国正是借助各种形式的加工贸易参与这种垂直生产网络。此外,中国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企业“走出去”,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创造了外部条件。几十年来,中国在本土技术积累和贸易利得的提升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正努力向着制造强国和经贸强国迈进。

  高端制造业是成为经贸强国的重点领域

  文章介绍,金融危机后,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战略考虑,美国政府提出要“重返制造业”,德国政府也推出了“工业4.0”战略。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此时,中国提出制造业强国战略也正逢其时,这折射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于各国而言都至关重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利用这十年的时间,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

  制造大国只能创造经贸大国,制造强国才能缔造经贸强国。随着中国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也不断提升。客观地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一,由于参与全球分工地位不同,中国制造业多数行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也就是增加值较低的生产、组装等环节。而增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则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占据着,这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中国工业品的制造品质和增加值相对偏低,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世界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上述国家能造什么,中国也能造什么,但是内涵在制成品中的人力资本等要素含量相差还较大。第四,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差距较大。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将是打造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和经贸强国的重点领域。如何有效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需要从内部条件下功夫,最主要的是创新,无论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等。在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中,只有同步推动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贸强国。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是经贸强国的微观基础

  文章认为,对于国家而言,提升本国的全球化水平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关键是把全球价值链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各国需要清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这里有两个判断因素:一是国家经济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水平和国内价值创造能力;二是国家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层面所处的位置和能力。产业或者企业从资源密集型活动到低、中、高技术制造服务活动,再到高增加值的知识型创造活动等,表现出生产活动的结构升级。全球价值链的变化就是从一体化融入到不同层面的升级过程,整个价值链呈现“梯级”发展路径。

  资源型国家全球价值链发展可以通过吸收外国投资来发展加工制造业,逐步提高国内增加值,从资源比较优势向规模经济跨越。对于拥有技术的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关键在于,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值创造能力,以此向价值链技术更高、更复杂的环节发展。可见,国家既要一体化于全球价值链,还要在价值链中获得升级,就必须利用国内要素禀赋和条件,在价值链上获得成功发展路径。

  产业的不断跃升,不仅提高了贸易产品品质,外贸企业吸引外资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产业如何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从微观角度看,产业投入中包含的高端生产要素比重越来越大,如高技能劳动力和资本创造的增加值提高。对于外贸企业亦是如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向价值链两端增值率高的环节延伸。中国制造业向高技术生产环节攀升,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加值也会提高,诸如这样的外贸企业吸收的外资自然会投资在这些高端制造生产环节。从要素构成看,高端生产环节需要投入高端生产要素,外资也相应投在高端要素上面。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当产业或者产品沿着价值链升级,必定会提高经贸产品质量,经贸质量的跃升是中国迈向经贸强国的微观基矗

  转变贸易模式是经贸强国之路

  文章提出,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经贸不仅获得了较大发展,还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着经贸实力的增强,中国产业(或者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也会发生变化,生产格局的变化也会导致贸易模式转变。中国提出要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行业在价值链中均处于增值较高的环节,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都在“微笑曲线”的两端。

  中国企业技术的进步和“走出去”战略已实施多年,很多企业正在闯出一条产品、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出口”之路。在这种背景下,部分产业或者产品可以构建国家价值链,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即生产独享型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国家可以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丰富要素禀赋和各种比较优势,构建完整的全产业价值链。当然,这种模式与封闭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这是技术进步积累到一定阶段、各种生产要素获得充分发展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更具竞争优势的新型模式。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和贸易结构转型,更多体现在中国制造业部门参与全球化分工下比较优势的转变,尤其是出口结构的提升,从而实现更加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现在亟须转变贸易模式,继续实施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政策,适度调控一些高排放产业的出口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是今后中国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从制造与出口“两高一资”产品获得粗放型增长,到代工和贴牌生产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再到实现“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产品的不断扩大,生产和贸易结构出现巨大提升。国家需要通过技术、管理、创新等多轮驱动获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使中国企业朝着生产高增加值产品方向发展,进而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福利。

  贸易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经贸强国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中国各地区经贸的协调、均衡发展。伴随着中国各地区资源结构和技术的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贸易模式也要随之变化。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是渐进式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转变。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势必会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这种渐进式的结构优化过程,终极目标是把中国的对外经贸做大、做强,从而实现经贸强国战略。
 


【 第1页 第2页 】